chǔquàn

楮券


拼音chǔ quàn
注音ㄔㄨˇ ㄑㄨㄢˋ

楮券

词语解释

楮券[ chǔ quàn ]

⒈  宋、金、元时发行的纸币。

引证解释

⒈  宋、金、元 时发行的纸币。参见“楮币”。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吏魁以大囊贮楮券,凡遇小经纪人,必犒数千,谓之‘买市’。”
《宋史·席旦传》:“蜀 用铁钱,以其艰於转移,故权以楮券。”
《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汪革 喝了半醉,唤 郭泽 的表字道:‘ 希颜 是我故友,敢不吐露心腹……今有楮券数百,聊奉 希颜 表意。’”

国语辞典

楮券[ chǔ quàn ]

⒈  宋代发行的纸币。

《宋史·卷三四七·席旦传》:「蜀用铁钱,以其艰于转移,故权以楮券。」
《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今有楮券四百,聊奉希颜表意,为我转限两三个月。」

分字解释


※ "楮券"的意思解释、楮券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楮券”的意思:

楮券,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式,用楮树皮制作的纸币。楮树皮可以加工成纸,因此用楮树皮制作的纸币称为楮券。楮券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作为官方货币流通。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楮券”的解释可能涉及楮树皮的特性、楮券的制作过程以及其作为货币的历史地位。

出处:

楮券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楮券开始被广泛使用。

同义词:

纸币、楮纸、楮钞

反义词:

金属货币、金银币

相关词语:

楮树、楮皮纸、钞票、钱币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楮券是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形式,与它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可能较少,但可以想象一些与古代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经济活动相关的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唐代,商人们常用楮券进行交易,这种楮券因其轻便而受到市场的欢迎。

注意:以下内容为虚构的典故,并非真实存在。

典故:

据说在唐代,有一位名叫张生的书生,他擅长书法,且家境贫寒。一次,张生为了生计,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楮券换取了生计所需。这个故事后来传为佳话,人们用“张生楮券”来形容那些因才智而得利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