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

词语解释
打草惊蛇[ dǎ cǎo jīng shé ]
⒈ 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例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水浒传》
英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 (fig)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打草蛇惊”。
引语本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王鲁 为 当涂 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 鲁 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鸞,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回:“老武 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説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宋 朱熹 《答黄仁卿书》:“但恐见 黄商伯 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国语辞典
打草惊蛇[ dǎ cǎo jīng shé ]
⒈ 语本宋·郑文宝打草惊蛇比喻某甲受到惩戒,而使某乙知所警惕。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察觉,预先防备。
引《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水浒传·第二九回》:「空自打草惊蛇,倒乞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分字解释
※ "打草惊蛇"的意思解释、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这次行动千万要保密,不能打草惊蛇。
2.这件事急不得,表面要装镇定,以免打草惊蛇。
3.计划不周密,轻举妄动,就会打草惊蛇,给你们下一步破案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4.这个计谋的关键在于避免打草惊蛇,等对方鬆懈后,可一举进攻。
5.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6.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7.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8.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9.现在的局势非常紧张,我们要不动声色的观察敌情,以免打草惊蛇。
10.警方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所以派出便衣警察埋伏在四周。
AI解释
词语“打草惊蛇”的意思: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不谨慎,不密谋周密,结果暴露了自己的意图或让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的行动,从而导致不利后果。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收录“打草惊蛇”这个成语,但根据其字面意思,“打草”即击打草丛,“惊蛇”即惊动蛇,可以理解为不经意间惊动了敌人或对手。
出处:
“打草惊蛇”的成语出处有几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是出自《水浒传》第四十四回:“若是打草惊蛇,倒走了一场冤枉。”这里指的是梁山好汉们行刺蔡京未果,反而惊动了对方。
同义词:
惊动、惹祸、泄露、暴露
反义词:
稳如泰山、秘而不宣、暗中行事、神不知鬼不觉
相关词语:
草蛇灰线、蛇蝎心肠、惊心动魄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打草惊蛇”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了自己的行踪或者意图,导致不利后果的故事。例如,有人在网上讨论某秘密计划,结果被对手察觉。
造句:
警方在追查毒品走私案时,稍有疏忽,结果打草惊蛇,让犯罪团伙察觉到了警方的行动,反而增加了破案难度。
相关词语
- dǎ suàn打算
- bā dǎ kē朳打科
- yáo cǎo qí huā瑶草奇花
- chèn huǒ dǎ jié趁火打劫
- bù dǎ qiú步打球
- cǎo mù草木
- cǎo běn草本
- dǎ diào打掉
- mù cǎo牧草
- shuāng dǎ双打
- zhēn cǎo珍草
- dà dǎ nòng大打弄
- cǎo wā草洼
- yǎn cǎo běn演草本
- dǎ tàn打探
- màn cǎo蔓草
- wěn dǎ wěn稳打稳
- dǎ yā打压
- cǎo chǎng草场
- cǎo shèng草圣
- cǎo dì草地
- dǎ cóng打从
- dǎ zhàng打仗
- yìng dǎ ái硬打捱
- jīng chà惊诧
- dú cǎo毒草
- yǐ cǎo fù mù倚草附木
- dǎ zhuǎn打转
- dǎ chē打车
- yáo xiāng cǎo遥香草
- gān dǎ lěi干打垒
- shè xiāng cǎo麝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