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āi dǎ kē
注音ㄉㄞ ㄉㄚˇ ㄎㄜ
繁体呆打頦
⒈ 亦作“呆答孩”。亦作“呆打孩”。
⒉ 发呆,发楞。
⒈ 亦作“呆答孩”。亦作“呆打孩”。发呆,发楞。
引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二折:“諕的我呆打頦空张着口,惊急力怕抬头。”
明 范文若 《鸳鸯棒》:“鲁秋胡 学卖乖,到其间呆答孩。”
清 洪昇 《长生殿·见月》:“怎似伊情投意解,恰可人怀,思量到此呆打孩。”
⒈ 形容发呆、发痴的样子。元·郑廷玉元·无名氏也作「呆答孩」。
引《后庭花·第四折》:「听说道荆棘列半日,猛觑了呆打颏一会。」
《朱砂担·第二折》:「莫是取命的阎王,杀人的领袖,諕的我呆打颏空张著口,惊急力怕抬头。」
词语“呆打颏”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指人愚笨、迟钝,形容人反应迟缓、不灵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呆,愚也。打颏,指头向后仰,形容人愚笨。”
出处:
“呆打颏”这个词语的出处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它可能来源于民间口语,后来逐渐被收录到字典中。
同义词:
愚笨、笨拙、呆滞、愚钝、木讷
反义词:
聪明、机智、灵活、敏捷、睿智
相关词语:
呆板、呆若木鸡、呆若狗熊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呆打颏”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但可以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如“呆若木鸡”的故事,讲述的是古代一个名叫孔子的学生,因为过于愚笨,被孔子形容为“呆若木鸡”。
造句:
他这个人呆打颏,总是反应慢半拍,让人等得焦急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