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ìng

定体


拼音dìng tǐ
注音ㄉ一ㄥˋ ㄊ一ˇ

繁体定體

定体

词语解释

定体[ dìng tǐ ]

⒈  支配躯体。

⒉  确定性质。

⒊  固定不变的形态或性质。

⒋  固定的体例、体式。

引证解释

⒈  支配躯体。

《国语·周语下》:“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
韦昭 注:“体,手足也。”

⒉  确定性质。

晋 傅玄 《柳赋》:“参刚柔而定体兮,应中和以屈伸。”
唐 刘肃 《大唐新语·知微》:“魏元忠 本名 真宰,仪凤 中以封事召见, 高宗 与语,无所屈挠,慰喻遣之, 忠 不舞蹈而出。 高宗 目送之,谓中书令 薛元超 曰:‘此书生虽未解朝庭礼仪,名以定体,真宰相也。’”

⒊  固定不变的形态或性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夫万物之化,无有常形;人之变异,无有定体,或大为小,或小为大,固无优劣。万物之化,一例之道也。”
宋 朱熹 《答柯国才》:“天理自然各有定体,以为深远而抑之使近者非也,以为浅近而凿之使深者亦非也。”

⒋  固定的体例、体式。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夫子 之修《春秋》皆遵彼乖僻,习其讹谬,凡所编次,不加刊改者矣。何为其间则一褒一贬,时有驰张,或沿或革,曾无定体!”
金 王若虚 《文辨》:“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八:“欧阳 不宜作《五代史》,合作《四代史》, 司马光 《通鑑》当列 东汉 为世纪, 欧阳 不宜作《十国世家》。呜呼!国家正闰,固有定体,不图今日轻易褒贬。在 周 则为正,在 金 则为闰,天下公论,果如是乎?”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古诗窘於格调,近体束於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闔闢,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

国语辞典

定体[ dìng tǐ ]

⒈  体,文章写作的基本规则及要求。定体指语言形式运用上,固定不变的句法程式。

分字解释


※ "定体"的意思解释、定体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骈体作为一种语体,与散体并列,自晋代定体成式开始,便在公文写作领域长盛不衰,直至文言文的消亡而最终消失。

2.所以,ESP教学应在培养合格教师、改革现行职称评定体制、成立ESP教研室、教材编写准确定位等方面着手改革。

3.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规范,养成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发展一定体力上的本质等等。

4.方法:用浑浊法测定体系的分层曲线,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平衡两相中醋酸的含量,通过绘制出的三元相图,筛选萃取剂.

5.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规范,养成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发展一定体力上的本质等等。


AI解释


词语“定体”的意思:

“定体”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确定了的体式或形态。它通常用于描述某种规则、格式、样式等已经固定下来的样子。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收录“定体”这个词语,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解释。

出处:

“定体”这个词语的具体出处无法确定,但根据其意义推测,可能来源于对固定形态、格式或规则的描述。

同义词:

确定体

固定体

标准体

反义词:

流体

不定体

相关词语:

定型

定式

定规

定制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定体”在网络上的应用并不广泛,因此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相关。

用这个词语造句:

这件古代文物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其定体依然保存完好,成为研究古代工艺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