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uān kuí
注音ㄉㄨㄢ ㄎㄨㄟˊ
⒈ 指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
⒈ 指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
引《南史·谢举传》:“虽屡居端揆,未尝肯预时政,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发明。”
《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 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 韩王 妃,男 遗爱 尚 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
宋 司马光 《<百官表>总序》:“三公端揆之贵,施於军校;衣紫执象之荣,被於胥史。”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梁书·沉约传》:“六朝人以僕射为端揆。”
⒈ 宰相。
引《南史·卷五七·沈约传》:「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
词语“端揆”的意思:
“端揆”是一个汉语词汇,原指端正文雅的仪态,后多指执政或处理政务。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端揆”的解释为:“端,正也;揆,度也。端揆,谓端正文雅之度也。”
出处:
“端揆”一词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维则天命,于穆不已。于乎!端揆,维则之德。”
同义词:
正直
廉洁
贞洁
反义词:
腐败
淫邪
奸诈
相关词语:
端庄
揆度
端正
揆正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端揆”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但可以从其原意来联想一些故事。例如,古代一些贤臣以“端揆”来描述自己公正执政,严于律己的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朝廷大臣都以端揆自居,力求为百姓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