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ùnshǒu

顿首


拼音dùn shǒu
注音ㄉㄨㄣˋ ㄕㄡˇ

繁体頓首


顿首

词语解释

顿首[ dùn shǒu ]

⒈  磕头;叩头下拜(常用于书信、名帖中的敬辞)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周礼·大祝》
丘迟顿首。——南朝齐·丘迟《与陈伯之书》

kowtow;

引证解释

⒈  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参见“九拜”。

《汉书·东方朔传》:“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我这里展脚舒腰忙顿首,引的我口角顽涎溜。”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 卓文君 ﹞:嗳哟,你这没志气的磕头虫!说时顺口,说后顿首;我如果打了你,也要污了我的贵手。”

⒉  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汉 蔡邕 《被收时表》:“议郎粪土臣 邕 顿首再拜书皇帝陛下。”
唐 韩愈 《答胡生书》:“愈 顿首, 胡生 秀才足下。”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明帖》:“明 洪武 三年,礼部定仪:敌己,止奉书奉復;而文人往往称顿首,称再拜,盖由临古帖而勦袭之。”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仆 树人 顿首。十二月九日。”

⒊  谓整理头发。

《韩非子·初见秦》:“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陈奇猷 集释:“顿,谓整理也。 《文选》 陆士衡 《演连珠》:‘顿网探渊。’注:‘顿,犹整也。’整首戴羽者,盖古人长髪,欲戴羽,必先整理其首。”

国语辞典

顿首[ dùn shǒu ]

⒈  以头叩地而拜。

《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端沐赐传》:「句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入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孤之愿也。』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〇》:「奉申纳币之敬,子婿韩师愈顿首百拜。」

⒉  古代书信中,尊崇对方的敬语。

《文选·丘希范·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

分字解释


※ "顿首"的意思解释、顿首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2.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3.宋友亮顿首再拜,然后起身昂然立于殿上。


AI解释


词语“顿首”的意思:

“顿首”是一种古代的跪拜礼节,表示非常尊敬或悲痛。具体来说,行顿首礼时,行礼者会先跪下,然后头部触地,再迅速起立。这种礼节在古代非常隆重,常用于表示对尊长或皇帝的敬意。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顿首”的解释为:“顿首,拜也。以头顿地,故曰顿首。古者臣见君,拜则顿首。”

出处:

“顿首”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凡拜,皆俯首,顿首,拜手。”

同义词:

叩首、稽首、稽颡、稽首顿足等。

反义词:

拱手、抱拳等。

相关词语:

顿挫、顿挫感、顿挫有致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顿首”在网络中常被用来形容对某人的极度敬意或悲痛。以下是一个相关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的诗作才华横溢,被世人敬仰。某年,李白在长安城游玩时,偶遇了一位名叫杜甫的诗人。两人一见如故,谈诗论道,相见恨晚。临别时,杜甫对李白表示敬意,行顿首礼道:“李白兄,吾敬你如神,愿与你结为兄弟,共赏诗酒。”李白亦感慨万分,回以顿首,二人遂结为金兰之交。

用这个词语造句:

1. 老师对学生说:“你今天的表现非常好,我为你顿首。”

2. 在追悼会上,家属们为逝去的亲人顿首,表达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