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ài

度外


拼音dù wài
注音ㄉㄨˋ ㄨㄞˋ

度外

词语解释

度外[ dù wài ]

⒈  思虑之外。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outside one's consideration;

⒉  法度之外。

outside statute;

引证解释

⒈  心意计虑之外。置度外,犹言不介意。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天下悉定,惟独 公孙述 隗嚣 未平。帝曰:‘取此两子置度外。’”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大军一动,万命所悬,乃可置於度外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汝既来,须将此身并置度外,始得。”

⒉  法度之外。指不按常法或不遵常礼。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曹公 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赠以古人之服,弘以度外之礼。”
《南史·谢朏传》:“武帝 请诛 胐。高帝 曰:‘杀之则成其名,正应容之度外。’”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岭南论囚》:“殷石汀 以司马督两 广,专征伐,为首揆 高新郑 相知,以故得度外行事如此。”

国语辞典

度外[ dù wài ]

⒈  思虑、打算之外。

《红楼梦·第七一回》:「今得晏然复聚于庭堂,自觉喜幸不尽,一应大小事务一发付于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

⒉  标准、法度之外。

《三国志·卷二五·魏书·杨阜传》:「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英语outside the sphere of one's consideration

分字解释


※ "度外"的意思解释、度外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我个人的安危早置度外,但我心怀祖国,眷恋同胞,苦思焦虑,中夜彷徨,心所谓危,不敢不告。

2.为了获得准确的军事情报,我谍报人员深入敌人巢穴,握蛇骑虎,虚与周旋,把生死置之度外。

3.我们不得不把特别物种或特殊情况置之度外。

4.对于玉树地震灾区之外的人民,我们应该感同身受,不能置之度外。

5.我星期五一回家,就把做作业的事置之度外,飞快地跑下楼去玩耍,结果很晚才写完作业。

6.好在他们的底子打得札实,虽然面临生死之际却仍然不慌不忙,反倒胆气一定将生死置之度外,一身青城拳法施展的淋漓尽致。

7.解决价格变动影响和充分考虑无形损耗以及严格财经纪律,防止制度外流失等方面的建议。

8.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

9.不管发生什么危险时,冲在第一线总是我们最可爱的军人,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保护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10.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歌德


AI解释


词语“度外”的意思:

“度外”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超出常规、超越常规之外。用来形容某事物或某人在考虑问题时不受常规或常情的限制,能够做到超然物外,不拘泥于常规。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度”字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是“越也”,即超越、超过。因此,“度外”可以理解为超出常规之外。

出处:

“度外”这个词语的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同义词:

超然

超脱

超凡

超群

反义词:

拘泥

固执

保守

限制

相关词语:

超然物外

超凡脱俗

超群绝伦

超越常规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度外”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有许多故事和典故,其中之一是关于古代文人苏轼的故事。苏轼因直言进谏被贬至黄州,他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有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表达了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对待朋友总是度外行事,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