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r

二德


拼音èr dé
注音ㄦˋ ㄉㄜˊ

二德

词语解释

二德[ èr dé ]

⒈  指仁与信。指阴阳二气。因阴阳二气有生养化育之盛德,故称。

引证解释

⒈  指仁与信。

《左传·哀公七年》:“民保於城,城保於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
杜预 注:“二德,信与仁也。”

⒉  指阴阳二气。因阴阳二气有生养化育之盛德,故称。

《宋书·颜延之传》:“人者兆气二德,禀体五常。二德有奇偶,五常有胜杀,及其为人,寧无叶沴。”

分字解释


※ "二德"的意思解释、二德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二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不道德的行为,出自《论语·颜渊》。以下是对这个词语的详细解释和相关内容:

意思:

“二德”原指不道德的行为,后泛指各种不道德的事情。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贬义地形容人品德败坏、行为不端。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二德”并无特别详细的解释,但在成语“二德俱全”中,可以理解为指两种不道德的行为都具备。

出处: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有三德,曰仁,曰智,曰信。其德不修,其行不端,则不足以为人。’”

同义词:

不道德、不端、败行、堕落、放荡

反义词:

道德、正直、端正、诚实、忠信

相关词语:

品德、道德观、德行、仁义、诚信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二德”的段子或讽刺漫画,如描述一些人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感受,自私自利的行为。

造句:

他这种行为简直是不顾二德,让人难以接受。

相关典故:

关于“二德”的典故,最著名的当属《论语》中的故事。孔子在论述君子三德时,提到了“仁、智、信”三种美德,并强调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些美德,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成为他人的榜样。这里的“二德”指的是不具备仁、智、信等美德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