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r

二伏


拼音èr fú
注音ㄦˋ ㄈㄨˊ

二伏

词语解释

二伏[ èr fú ]

⒈  见“中伏”

the second of the three 10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sometimes lasting 20 days instead of 10);

引证解释

⒈  中伏。

赵树理 《地板》:“二伏都过了,天不下雨满地红。”

国语辞典

二伏[ èr fú ]

⒈  夏至后第四庚日。

英语same as 中伏[zhong1 fu2], last ten days of July and first ten days of August, the second of 三伏[san1 fu2], three hottest periods of the year

分字解释


※ "二伏"的意思解释、二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二伏”指的是中国农历中伏的第二阶段,即三伏中的第二个伏天。通常,三伏是指一年中最热的三段时间,是农历的初伏、中伏和末伏。二伏通常发生在农历的七月初,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之一。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对“二伏”进行解释,但是可以推测,“二伏”可能是指“三伏”中的第二个阶段,即中伏。

出处:

“二伏”这一概念源自中国传统的农历和中医理论,具体出处难以追溯。

同义词:

中伏

二伏天

反义词:

初伏

末伏

相关词语:

三伏

伏天

热浪

暑假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二伏”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关于夏季避暑、消暑的民间故事或习俗。

造句:

今年的二伏天气特别热,大家都躲在空调房里不愿出门。

以上是对“二伏”这一词语的详细解释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