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rjiǔ

二九


拼音èr jiǔ
注音ㄦˋ ㄐ一ㄡˇ

二九

词语解释

二九[ èr jiǔ ]

⒈  即十八。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指冬至进九后的第二个九天。即冬至日起的第十天至第十八天。民谚:“一九、二九不出手。”

引证解释

⒈  即十八。

汉 扬雄 《太玄·图》:“玄有六九之数,策用三六,仪用二九,玄其十有八用乎?”
范望 注:“不正言十八而言二九者,玄之辞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巨相四八,照曜於大千;尊法二九,包笼乎无外。”
按:小乘之宗,计有二九十八部之分派。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 韩子文 虽是满腹文章,却当不过家道消乏,在人家处馆,勉强糊口,所以年过二九,尚未有亲。”

⒉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唐 令狐楚 《九日言怀》诗:“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

⒊  

指冬至进九后的第二个九天。即冬至日起的第十天至第十八天。民谚:“一九、二九不出手。”

分字解释


※ "二九"的意思解释、二九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正是由于司徒雷登对学生运动一贯持支持态度,使得燕京大学的学生成为反日运动的主力军,燕京大学成为一二九运动的策源地。


AI解释


词语“二九”的意思:

“二九”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表示农历二月和九月。在农历中,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名称,而“二九”就是指农历二月和九月。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二九”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条目出现,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其含义为农历二月和九月。

出处:

“二九”作为农历月份的简称,并没有特定的出处,它源于中国传统的农历纪年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同义词:

农历二月:仲春、春二月

农历九月:季秋、秋九月

反义词:

农历一月:正月

农历三月:季春、春三月

农历七月:孟秋、秋七月

农历十月:季秋、秋十月

相关词语:

农历、月、年、节气、二十四节气、立春、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二九”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可以联想到一些与农历相关的民间传说或节日习俗。例如,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一天,人们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今年的二九,天气格外晴朗,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这美好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