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rwáng

二王


拼音èr wáng
注音ㄦˋ ㄨㄤˊ

二王

词语解释

二王[ èr wáng ]

⒈  指两个天子。

⒉  指封王爵的二人。

⒊  同时齐名的王姓二人。(1)晋王戎和王衍。《晋书·羊祜传》:“戎衍并憾之每言论多毁祜。时人为之语曰:'二王当国,羊公无德。'”(2)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唐罗隐《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一:“书札二王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清姚鼐《王禹卿七十寿序》:“书法则如米元章、董元宰之嗣统二王。”(3)南齐王延之与王僧虔。《南齐书·王延之传》:“延之与尚书令王僧虔中立无所去就,时人为之曰:'二王持平,不送不迎。'”

引证解释

⒈  指两个天子。

《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⒉  指封王爵的二人。按:二王,指 明仁宗 子 裕王 与 景王。

清 王恪 《椒山先生祠》诗:“疏成十罪定,狱借二王辞。”

⒊  同时齐名的王姓二人。(1) 晋 王戎 和 王衍。

《晋书·羊祜传》:“戎 衍 并憾之每言论多毁 祜。时人为之语曰:‘二 王 当国, 羊公 无德。’”
(2) 晋 书法家 王羲之、王献之 父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梁氏 祕阁散逸以来,吾见二 王 真草多矣。”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清 姚鼐 《王禹卿七十寿序》:“书法则如 米元章、董元宰 之嗣统二 王。”
(3) 南齐 王延之 与 王僧虔。《南齐书·王延之传》:“延之 与尚书令 王僧虔 中立无所去就,时人为之曰:‘二 王 持平,不送不迎。’”

国语辞典

二王[ èr wáng ]

⒈  两位君王。

《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⒉  晋王戎与王衍。

《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⒊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与其第七子王献之的合称。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

分字解释


※ "二王"的意思解释、二王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其书法植根于传统,溯源二王米芾,充分吸收魏碑、宋人行书,用笔富有变化,线条钢柔兼济,结体婀娜多姿,自然朴茂,充满文人气息。

2.二王不敌林天,仓皇逃窜,拥帝大限之前令林天接掌九州帝位,并嘱其要好生执政,宽待百姓,莫要辜负自己好意。

3.古人说“:天生羽翼,民无二王。”魏国既有我做国君,你便要少在老百姓当中去出些主意,不要专门向愚蠢的人们讨好!

4.征战归来的大王对一切洞若观火,他召回流放在外的二王子元杰,并且格外关心王后的病情,令她按时服药流光溢彩的宫廷中,谁都深藏天大秘隐,谁都摆脱不了至命弱点。

5.在20年的翰墨遨游中,他采二王之潇洒,纳东坡之非凡,学怀素之狂放,心摹手追,融名家之所长,铸自己之风格,学人学字有板有眼,陶冶性情自娱自乐。

6.古人说“:天生羽翼,民无二王。”魏国既有我做国君,你便要少在老百姓当中去出些主意,不要专门向愚蠢的人们讨好!

7.同样出身微贱、知民间疾苦、礼遇贤才、勤政不辍的钱鏐、福建二王、后唐明宗、后周太祖都瞠乎其后,即使礼贤好学、眼光远大的南唐烈祖也仅可望其项背。

8.‘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臣子之于君上,乃天经地义,苟怀二心而存游移瞻顾之念,即为乱臣贼子。

9.阿米尼姆亥特一世第十二王朝,他篡夺了前任的王位,统治40年后被贴身侍卫杀害。

10.上承“二王”,潇洒从容,风流跌宕,书卷气浓,尤其是手札,功底深厚,耐人寻味。


AI解释


词语“二王”的意思:

“二王”指的是两个人或两个家族中的杰出代表或领袖。在历史或文化背景下,它通常指的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或家族。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二王”的解释可能涉及其在历史或文化中的具体含义,但具体的解释需要查阅实际的康熙字典文本。一般来说,它可能会提到“二王”作为两个重要人物的并称。

出处:

“二王”的出处可能源自古代文献、历史记载或文学作品。具体出处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同义词:

双王

双雄

二杰

双英

反义词:

单王

单雄

一杰

一英

相关词语:

二世

二世祖

二把手

二世主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二王”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例如古代的两位名将,或者文学作品中并称的两个英雄人物。例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时会出现“二王争霸”的情节,指的是两个武林高手之间的较量。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人们常常将曹操和刘备并称为“二王”,他们各自在三国时期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