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āngzhèng

方正


拼音fāng zhèng
注音ㄈㄤ ㄓㄥˋ
词性形容词

方正

词语解释

方正[ fāng zhèng ]

⒈  成正方形,不歪斜。

字写得很方正。

upright and foursquare;

⒉  正直不阿。

为人方正。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upright; righteous;

引证解释

⒈  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管子·形势解》:“人主身行方正……行发於身而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復行也。”
《东观汉记·吴良传》:“﹝ 吴良 ﹞以清白方正称。”
《旧唐书·儒学传上·徐文远》:“文远 方正纯厚,有儒者风。”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崔遵度 性方正,深於琴。”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⒉  古代制科之一。 汉文帝 时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多为举荐;后成为制科之一,如 唐 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諫科”, 清 代有“孝廉方正科”,有举荐和自荐之别,先荐,后廷试。以德行方正为取士的主要标准。

⒊  正方形;四四方方。

《周髀算经》卷上“圆出於方,方出於矩” 汉 赵爽 述:“圆规之数,理之以方;方,周匝也。方正之物,出之以矩;矩,广长也。”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她学得极快,口音清楚,写的字也很方正。”
吴组缃 《山洪》一:“他的脸形方正。”

国语辞典

方正[ fāng zhèng ]

⒈  严正不偏。

《文选·贾谊·吊屈原文》:「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⒉  汉代选举科目名。

《文选·扬雄·解嘲》:「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

英语Fangzheng county in Harbin 哈爾濱|哈尔滨[Ha1 er3 bin1], Heilongjiang, clear and square, neat, square (person)​

法语Fangzheng

分字解释


※ "方正"的意思解释、方正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这件扑朔迷离的谋杀案,警方正全力侦办中。

2.一百十三、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3.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4.日本开始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正在继续占领世界各地的土地,抢夺世界各地财富。

5.华协中心代表送上“不屈不挠,方正不阿”的画板。

6.小黄是一个学识渊博,品行方正的人,最近他从人生鼎沸的大都市,来到了人迹罕至的撒哈拉大沙漠进行考察。

7.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1月*弯新闻人王健壮怀念父亲的感性之作,方正不苟言笑的父亲在王健壮的孩子出生后升格成爷爷。

8.路旁一片烤烟地,只见绿油油的烤烟垄挨垄,棵靠棵,挨挨挤挤连成一片,方方正正,简直是一块立体大地毯。

9.猪澡于泥,呼喝有声,群兽恐污溅而远之。猪慨然曰:“惜乎诸君,我固方正端严,亦无须回避若是,余失慈亲之乐矣!”,鸭见怜曰:“君之误解恐不自今日始矣!”。

10.方方正值豆蔻年华,十分漂亮。


AI解释


词语“方正”的意思:

1. 形容形状或结构整齐,没有偏差或变形。

2. 形容人的性格正直,不偏不倚。

3. 指文字或字体规矩、整齐。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方正”的解释为:“方,正也,四角也。正,正大也,不偏不倚也。”

出处:

“方正”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其具体出处难以确定。它在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词汇,源远流长。

同义词:

整齐

规矩

正派

端庄

反义词:

凹凸

散漫

不正

狐滑

相关词语:

方正型

方正派

方正体

方正座

正方形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方正”在网络文化中并没有特定的故事或典故,但它常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人具有正直、公正的品质。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的为人正直方正,深受同事们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