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āngzhì

方志


拼音fāng zhì
注音ㄈㄤ ㄓˋ

繁体方誌

方志

词语解释

方志[ fāng zhì ]

⒈  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制两类。总志如《山海经》、《大清一统志》。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local chronicles; local records;

引证解释

⒈  见“方志”。

⒉  亦作“方誌”。记录四方风俗、物产、舆地以及故事传说等的簿册。

《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詔观事。”
郑玄 注:“説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
《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
《文选·左思<吴都赋>》:“方志所辨,中州所羡。”
张铣 注:“方志谓四方物土所记録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余以 永平 中,蒙除 鲁阳 太守,会上臺下列山川图,以方誌参差,遂令寻其源流。”

⒊  详细记载一地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丰富,为研究历史,特别是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全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我国历代方志八千二百馀种,每种注明卷数、版本、纂修者及藏书单位,可参阅。

国语辞典

方志[ fāng zhì ]

⒈  记载一地的地理环境、气候、产物、史迹跟人文的书。也作「地方志」。

《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英语local chronicles, district records

分字解释


※ "方志"的意思解释、方志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方志敏同志宁死不屈,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气节。

2.影片以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感人肺腑的清廉行为,令人信服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代伟人方志敏的光辉形象。

3.一百零一、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为!方志敏

4.正史与方志记载历历在目,岂可张冠李戴,混为一谈呢!正是由于历史知识贫乏,造成了当今五省七家争抢二乔故里的闹剧发生。

5.方志敏在狱中大义凛然,至死不屈。

6.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方志敏

7.方志敏在狱中大义凛然,至死不屈。

8.“除引征《史记》、《战国策》等记载秦史较多的史籍外,凡后代正史政书、方志、类书、稗官野史等记有秦事者,虽一鳞一爪,亦采录无遗。

9.方志敏执行了毛*席“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并针对当时赣东北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

10.方志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AI解释


词语“方志”的意思:

方志是指记录某一地区或某一行政区划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它通常包括地方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人轶事、自然地理、资源分布等内容,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方志”的解释较为简略,主要指地方志书。

出处:

方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但早期的地方志较为简略。到了唐宋时期,地方志的编纂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方志体系。

同义词:

地方志、地志、郡志、府志、县志等。

反义词:

无特别明确的反义词,但与“方志”相对的是那些专门记载某一领域或某一特定事件的专著。

相关词语:

地方历史、地方文化、地方风情、史志、志书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关方志的故事或典故可能较少,因为方志主要是传统的书籍形式。不过,可以想象的是,一些地方志书中记载的奇闻异事可能会被网友改编成故事在网络上流传。

造句:

我国历史悠久,各地的地方志书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于研究各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浙江通志》详细记载了浙江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