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ān

藩司


拼音fān sī
注音ㄈㄢ ㄙ

藩司

词语解释

藩司[ fān sī ]

⒈  官名。南北朝时州刺史的别称。

⒉  官名。明清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南北朝 时州刺史的别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櫬,藩司抑而不许。”

⒉  官名。 明 清 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访得 潘自业 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佔身体……毒害良民,无所不为。”

国语辞典

藩司[ fán sī ]

⒈  南北朝时的州刺史。

《文选·沈约·齐故安陆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榇,藩司抑而不许。」

⒉  明朝时负责各省民政和财政的官员。参见「布政使」条。

分字解释


※ "藩司"的意思解释、藩司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藩司”:

意思:藩司是指古代中国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尤其是指一省的最高行政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主席或省长。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藩”字有边防守卫、封国之意,“司”字有主管、管理的意思,因此“藩司”合起来指的是掌管地方边疆事务的官员。

出处:

“藩司”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员分为多个级别,藩司是其中的一种。

同义词:

巡抚、巡按、太守等。

反义词:

无明确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中央官员”、“皇帝”等。

相关词语:

藩镇、藩篱、藩屏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藩司”的典故较少,但可以提及《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被曹操封为“蜀汉藩王”的故事,刘备作为藩王,相当于一个藩司,管理蜀汉地区。

造句:

明朝时期,藩司杨继盛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但他依然不忘国家安危,坚守岗位,为民造福。

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藩司的一个网络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杨继盛的藩司。他因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被贬谪到了边远地区。在那里,他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努力改善民生,受到当地百姓的敬仰。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一个有关忠诚和担当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