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è

法帖


拼音fǎ tiè
注音ㄈㄚˇ ㄊ一ㄝˋ

法帖

词语解释

法帖[ fǎ tiè ]

⒈  名家书法的范本。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信函。

引证解释

⒈  名家书法的范本。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太宗皇帝 时,尝遣使购募前贤真蹟,集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
明 张居正 《拟日讲仪注疏》:“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二王帖》:乃 南宋 丹阳 许开 所刻,世不多见,所传皆 吴江 重刻本也。前有 右军、大令 像,取诸法帖中二 王 书,鉤摹上石,而逐帖释文於后。”

⒉  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信函。

《水浒传》第六回:“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
《水浒传》第六回:“次早, 清长老 陞法座,押了法帖,委 智深 管菜园。”

国语辞典

法帖[ fǎ tiè ]

⒈  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人书法拓印本。

《法帖谱系·杂说上·刘丞相私第本》:「刘丞相既刻法帖于郡斋,复依仿前本,刻石十卷,以归私第。」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

⒉  僧寺的公文或僧人的书简。

《水浒传·第六回》:「清长老道:『好,好。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

法帖[ fǎ tiè ]

⒈  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人书法拓印本。

《法帖谱系·杂说上·刘丞相私第本》:「刘丞相既刻法帖于郡斋,复依仿前本,刻石十卷,以归私第。」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

⒉  僧寺的公文或僧人的书简。

《水浒传·第六回》:「清长老道:『好,好。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

分字解释


※ "法帖"的意思解释、法帖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内外装修的富丽堂皇,殿外盆栽精致奇花异木无数,殿内雕梁画栋名人法帖陈列,当真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2.如果你用现在的羊毫笔去临习宋人以前的法帖,肯定很难奏效,即使临习也缺少古人的那种精神。


AI解释


词语“法帖”的意思:

法帖,指古代书法家或刻工将名家的书法作品刻印在纸张上,供人们临摹学习的印刷品。它通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法帖”的解释是:“法帖,书帖也。凡字画佳者,皆可称法帖。”

出处:

法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是在宋代。宋代书法家的作品被大量刻印成帖,供人们学习和欣赏。

同义词:

碑帖、法书、书法帖、书帖等。

反义词:

劣帖、劣书、恶帖等。

相关词语:

临摹、书法、碑刻、书谱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法帖的一个著名故事是关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大量刻印成帖,供人们学习。据说,颜真卿曾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送给朋友,并告诉他:“吾书虽不佳,但可作法帖。”这个故事体现了颜真卿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网络故事或典故:在互联网上,有关法帖的趣味故事不多,但可以想象,法帖作为一种承载书法艺术的载体,在网络时代,或许会衍生出新的趣味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这位书法家的法帖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许多人争相购买,以临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