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坐

词语解释
趺坐[ fū zuò ]
⒈ 〈书〉佛教徒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
引证解释
⒈ 盘腿端坐。参见“趺跏”。
引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輭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宋 费衮 《梁谿漫志·闲乐异事》:“迨夜入寝,有婢 杏香 奔告诸子曰:‘殿院咳逆不止若疾状。’诸子亟走,至,则已趺坐,而一足犹未上,命其子为收之,纔毕而终。”
明 何景明 《明绍兴府同知致仕进阶朝列大夫陶公行状》:“尝读书 南禪寺,闭门诵习,趺坐中夜。”
沉钧儒 《趺坐》诗:“举世嚣嚣我适静,棕床趺坐作心观。”
⒉ 见“趺座”。
国语辞典
趺坐[ fū zuò ]
⒈ 两脚盘腿打坐。
引唐·王维〈登辨觉寺〉诗:「软草从趺坐,长松响梵声。」
《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秋公正在房中趺坐,忽然祥风微热,彩云如蒸。」
英语to sit in the lotus position
法语s'asseoir dans la position du lotus
分字解释
※ "趺坐"的意思解释、趺坐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单琳盘膝趺坐,双手叠放腹前,先是睫毛微动,接着叩齿吞津,磨腹搓手,揉面鸣天鼓。
AI解释
词语“趺坐”的意思:
“趺坐”是指盘腿而坐的姿势,常用于佛教徒或道教的修行者,也泛指一种安详、端正的坐姿。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趺坐”并未直接作为词条收录,但根据其组成字义推测,“趺”意为“蹲”,“坐”意为“坐下”,结合起来应指一种蹲坐的动作或姿势。
出处:
“趺坐”一词的出处较难追溯,但根据佛教和道教的文献记载,这种姿势在古代修行者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修行的一种象征。
同义词:
盘腿而坐、跏趺、禅坐等。
反义词:
站立、躺下等。
相关词语:
打坐、禅定、修行、禅宗、道家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趺坐”的一个网络故事是讲述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深山修炼,他趺坐在一块岩石上,静心打坐,经过多年的修行,终于领悟到了禅宗的真谛。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禅宗寺院中,僧人们常常趺坐在佛像前,静心冥想,以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相关词语
- zuò zhǔ坐主
- dǎ zuò打坐
- zuò cǎo坐草
- zuò yōng bǎi chéng坐拥百城
- zuò zuò坐作
- zuò shí shān kōng坐食山空
- shí zuò食坐
- zuò shí坐食
- zuò shī jī yí坐失机宜
- zuò bù jì坐部伎
- jǔ zuò举坐
- zuò zhèn坐镇
- yǐ zuò倚坐
- yī hú zuò xióng衣狐坐熊
- kè zuò客坐
- zuò shù坐戍
- zuò chéng坐成
- zuò guǒ坐果
- shàng zuò上坐
- yòu zuò zhī qì宥坐之器
- tú zuò徒坐
- fū jiā趺跏
- zhèng zuò正坐
- zuò tǒng坐桶
- bìng zuò并坐
- xuán zuò悬坐
- què zuò却坐
- zài zuò在坐
- zuò lái坐来
- kū zuò枯坐
- fǎ zuò法坐
- zuò pái坐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