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àn xiào
注音ㄍㄢˋ ㄒ一ㄠˋ
繁体幹校
词性名词
⒈ 干部学校。也特指“文革”中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来的、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例关了三年牛棚,住了七年干校。——《结婚现场会》
英school for cadres;
⒈ 干部学校的简称。亦特指文化革命期间的“五七干校”。
引韦君宜 《忆郭小川写诗》:“我们那个干校因为大部分人已经调走,要和文化部在 天津 附近的 静海县 团泊洼 另一干校合并。”
词语“干校”:
意思: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原指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对干部进行劳动改造和学习而设立的学校。这些学校通常位于农村或偏远地区,要求干部参与农业劳动,同时进行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收录“干校”一词,因为“干校”是现代汉语词汇,而康熙字典编纂于清朝康熙年间,收录的是古代汉语词汇。
出处:“干校”一词的出处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
同义词:干训班、劳动学校、政治学校
反义词:高等学府、学术机构
相关词语:劳动改造、政治教育、文化大革命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由于“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往往与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例如干部在干校中的生活、学习经历等。
造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都被下放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和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