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án

寒具


拼音hán jù
注音ㄏㄢˊ ㄐㄨˋ

寒具

词语解释

寒具[ hán jù ]

⒈  一种油炸的面食。御寒的衣物。

引证解释

⒈  一种油炸的面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环饼,一名‘寒具’;截饼,一名‘蝎子’。皆须以蜜调水溲麪。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昔 桓玄 爱重图书,每示賔客。客有非好事者正飡寒具,以手捉书画,大点污。”
宋 陆游 《西窗》诗:“看画客无寒具手,论书僧有折釵评。”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部四·寒具》:“林洪 《清供》云:寒具,捻头也。以糯粉和麪,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餘,宜禁烟用。观此,则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麪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釧之形,油煎食之。”
清 赵翼 《题黄陶庵手书诗册》诗:“摩挲忍污寒具油,激赏欲浮大白酒。”

⒉  御寒的衣物。

《太平广记》卷三三八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朱自劝》:“﹝ 自劝 ﹞谓婢曰:‘方冬严寒,闻汝和尚未挟纊,今附绢二匹,与和尚作寒具。’婢承命持还,以绢授尼。”
《宋史·文苑传六·刘恕》:“﹝ 恕 ﹞自 洛 南归,时方冬,无寒具。 司马光 遗以衣袜及故茵褥。”

国语辞典

寒具[ hán jù ]

⒈  一种冬寒时的食品。似今之馓子,以糯米和面搓成细绳,挽曲如环,以油煎而食用。

⒉  御寒的用具。

《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刘恕传》:「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

分字解释


※ "寒具"的意思解释、寒具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寒具”:

意思:寒具,又称寒具子,是一种传统的汉族小吃,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口感类似年糕,常在冬季食用,因此得名“寒具”。寒具质地柔软,甜中带咸,是节日或特殊场合的食品。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未收录“寒具”一词,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寒”字常与寒冷、冬季等寒冷天气相关联,“具”字有食品、器具等意思,因此可以推测“寒具”可能是指冬季食用的某种食品。

出处:

寒具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根据其名称和制作方法,可以推测它起源于我国南方,特别是在冬季较为常见的地区。

同义词:

寒糕、年糕、糍粑等。

反义词:

没有特定的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与寒具相反的食物可能是指夏季清凉食品,如冰淇淋、冷饮等。

相关词语:

糯米、糖、豆沙、芝麻、芝麻酱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寒具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可以想象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温暖的寒具,分享着彼此的故事,这样的场景可能会成为家庭或社区中的温馨回忆。

造句: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寒具,那是我们家乡特有的美味,承载着团圆和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