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áng qín
注音ㄏㄨㄤˊ ㄑ一ㄣˊ
繁体黃芩
⒈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根色深黄,可入药。
例黄芩之种为多。——[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英root of large-flowered skullcap;
⒈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对生,披针形,开淡紫色花。根黄色,中医用做清凉解热剂。
引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黄芩》﹝集解﹞引《别录》:“黄芩生 秭归 川谷及 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阴乾。”
⒈ 植物名。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茎方形,叶形似箭镞,夏日开紫花,根黄色,可入药。
词语“黄芩”:
意思:黄芩,中药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等功效。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未收录“黄芩”二字的具体解释,但“黄”字解释为“土黄色”,“芩”字解释为“草名”。
出处:《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了黄芩的药用价值。
同义词:黄连、黄柏、黄药子等。
反义词:温性药物,如干姜、桂枝等。
相关词语:黄芩茶、黄芩提取物、黄芩苷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关于黄芩的网络故事不多,但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典故是出自《红楼梦》中的一段描述,贾宝玉生病时,林黛玉用黄芩煎汤给他服用,寓意着林黛玉对宝玉的关爱。
用这个词语造句:
春天来临,我到山间采了一株黄芩,准备回家泡茶饮用,以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