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ā yú
注音ㄐ一ㄚ ㄩˊ
繁体夾榆
⒈ 树名。
⒈ 树名。
引《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二年》:“车轂须用夹榆。”
胡三省 注:“《説文》:榆,白枌。所谓夹榆,乃今之田榆也,生田塍间,其皮类槐,其肉理坚细而赤,锯以为器,坚而耐久。”
词语“夹榆”指的是一种树木,学名为Ulmus pumila,属于榆科榆属。这种树木在中国北方尤其常见,树皮灰白色,叶小,果实为翅果。
康熙字典解释:
夹榆,树名,叶小,果如榆。
出处:
夹榆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南有嘉鱼》。
同义词:
榆树、小榆、白榆
反义词:
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指其他非榆科的树木。
相关词语:
榆钱、榆叶、榆树皮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夹榆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民间传说中的“榆木疙瘩”,比喻性格固执的人。
用这个词语造句:
春天到了,夹榆树上的嫩芽冒出了新绿,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