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è quàn
注音ㄐ一ㄝˋ ㄑㄨㄢˋ
⒈ 借据。
⒉ 指国家或企业为筹款而发行的有价证券。
⒈ 借据。
引清 李渔 《慎鸾交·债饵》:“少不得是张借券。”
⒉ 指国家或企业为筹款而发行的有价证券。
引郑观应 《盛世危言·国债》:“闻 中国 借券,中外人争购之,每股九十五磅,有涨至一百零四五磅者。”
⒈ 借贷财物的凭证,由出借人保存。也作「借据」、「借字」。
引《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有人欠先君银钱的,娄老伯见他还不起,娄老伯把借券尽行烧去了。」
近借据
词语“借券”的意思:
“借券”是一个金融术语,指的是一种凭证,证明借款人已经向出借人借款,并且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归还。在古代或某些地区,借券通常是由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收录“借券”这个词语,但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借来的券”,即借来的凭证。
出处:
“借券”作为一个金融术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它是在金融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同义词:
借据、借款凭证、借贷凭证等。
反义词:
无明确反义词,但可理解为“还券”、“清偿凭证”等。
相关词语:
借款、放款、还款、利息、借贷合同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借券”是金融术语,与网络故事或典故关联较少。但可以想象,在古代,借贷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借券相关的传奇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小明从银行办理了一笔借款,银行出具了一张借券,作为借款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