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服


拼音jī fú
注音ㄐ一 ㄈㄨˊ

稽服

词语解释

稽服[ jī fú ]

⒈  拜服;敬服。

引证解释

⒈  拜服;敬服。

《后汉书·袁绍传》:“济 河 而北, 勃海 稽服。”
《南史·梁纪上·武帝上》:“公稜威直指,势踰风电,旌斾小临,全州稽服。”
唐 柳宗元 《贞符》:“四夷稽服,不作兵革。”

分字解释


※ "稽服"的意思解释、稽服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稽服”的意思:

“稽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古代的一种刑罚,即用绳索捆绑犯人,使其屈服;二是指心悦诚服,表示对某人或某事非常佩服和认同。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稽服”的解释为:“稽,音奇,束也。服,音扶,服也。稽服,谓以绳索束缚使人屈服也。”

出处:

“稽服”一词的出处较早,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稽服,使公族执兵而送之。”这里的“稽服”指的是用绳索束缚犯人,使其屈服。

同义词:

屈服

降服

顺服

反义词:

反抗

挑战

顽强

相关词语:

稽首

稽首顿地

稽首稽颡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没有直接与“稽服”相关的著名故事。但可以联想到一些类似情境,如古代战争中,将军在战败后被迫“稽服”,表示投降。

用这个词语造句:

1.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他终于稽服于对方的观点,承认自己的错误。

2. 在古代,犯人被官府判决后,常常要遭受稽服的刑罚,以示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