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

经义


拼音jīng yì
注音ㄐ一ㄥ 一ˋ

繁体經義

经义

词语解释

经义[ jīng yì ]

⒈  经籍的义理。

明经义谙雅故。——清·袁枚《祭妹文》

Confucian classics argumentation;

⒉  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one imperial examination course;

引证解释

⒈  经书的义理。

《汉书·张禹传》:“宣 之来也, 禹 见之於便坐,讲论经义。”
《后汉书·儒林传下·锺兴》:“光武 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
《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下》:“詔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八章二:“元璋 不但知道一些儒家的经义,能写通俗的口语文字,并且还能作诗。”

⒉  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宋 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 明 清 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学者又习於当时之所谓经义者,剥裂牵缀,气日以卑。”
《宋史·选举志一》:“神宗 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
严复 《原强》:“记诵词章既已误,训詁注疏又甚拘,江河日下,以至於今日之经义八股,则适足以破坏人才,復何民智之开之与有耶?”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不上两年,作经义、作策论居然能到三百字以上。”

国语辞典

经义[ jīng yì ]

⒈  经书的意旨。

《汉书·卷八一·张禹传》:「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
《三国志·卷五三·吴书·薛综传》:「建立学校,导之经义。」

⒉  以经文为题所作的文章。唐宋用以取士,明清变为八股,称为「制义」。

《宋史·卷一 五五·选举志一》:「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

分字解释


※ "经义"的意思解释、经义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现如今道教是国教,佛教也是大兴,这些也是必考科目,想考中必须放下成见,熟读经义,好在县试并不会考太偏太难的,博闻强记足以。

2., “俗儒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对实际,而一味地是古非今,满口经义,不懂得什么才是必须遵循的根本,哪里能派得上用场。

3., 沿波讨源,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法典化的倾向彰彰甚明,所谓“经义折狱”的法律实践亦司空见惯。

4.心存邪念的人,遵从隐微的节文,企图淆惑人心,探求经义的究竟。

5.透过半开的窗户,一道略微有些单薄的身影正襟坐与木桌之前,神色郑重,手不释卷,一副钻研经义的摸样。

6., 痛恨宋儒疑经改经之悖谬,毛奇龄强调诠解经义必以实据为凭他严格地遵循以经证经的论学之方,而且还兼采诸子百家以及后儒之说以为旁证。

7.当时间过去,我们忘记了我们曾经义无反顾地爱过一个人,忘记了他的温柔,忘记了他为我做的一切。我们忘不了的是什么?仅仅是他笑起来的样子。人生就是这么残忍,也是这么简单。连城雪


AI解释


词语“经义”的意思:

“经义”是指经典中的义理或解释。它通常指的是对儒家经典(如《易经》、《尚书》、《诗经》等)的阐释和理解。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经义”并没有单独的条目,但可以理解为是对“经”和“义”两个字的组合解释。其中,“经”指的是经典,“义”指的是义理或道理。

出处:

“经义”一词的出处并不明确,它源于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对《五经》等经典的阐释。

同义词:

经文

经解

经注

反义词:

谬论

非义

相关词语:

经学

经书

经史

经传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经义”在网络上的故事或典故可能不如其他词语那样广为人知,但可以想象的是,与“经义”相关的故事可能涉及到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解读,如古代学者们对经典文字的考证和阐释。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经义,希望通过深入理解经典来求得治国安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