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ǔ

九伯


拼音jiǔ bó
注音ㄐ一ㄡˇ ㄅㄛˊ

九伯

词语解释

九伯[ jiǔ bó ]

⒈  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泛指地方长官。见“九百”。

引证解释

⒈  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

《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 周 室。”
杜预 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

⒉  泛指地方长官。

唐 王维 《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公当九伯之官,兼八使之任。”
宋 王安石 《谢知州启》:“谢 守论功,当为九伯之冠。”

⒊  见“九百”。

分字解释


※ "九伯"的意思解释、九伯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AI解释


词语“九伯”的意思:

“九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九个地方的长官或诸侯。在古代,诸侯国是由国王分封的,每个诸侯国由一个伯(即诸侯)来管理,而“九伯”则是指九个诸侯的统称。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九伯”并没有单独的条目,但是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九伯”指的是九个伯或者诸侯。

出处:

“九伯”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左传》等史书中,描述了古代诸侯国的分封制度。

同义词:

九侯

九国诸侯

反义词:

诸侯

诸侯国

相关词语:

伯父

伯母

伯父

伯仲

伯叔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九伯”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词汇,并没有特定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有关于九伯的描述或提及。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九伯们各自统治着一片疆土,他们之间的争斗往往影响着国家的安危。

示例:

在周朝时期,九伯之一的鲁伯,以其仁德治理鲁国,深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