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ūdàn

纠弹


拼音jiū dàn
注音ㄐ一ㄡ ㄉㄢˋ

繁体糾彈

纠弹

词语解释

纠弹[ jiū dàn ]

⒈  举发弹劾。

引证解释

⒈  举发弹劾。

《北齐书·赵郡王琛传》:“天平 中,除御史中尉,正色纠弹,无所迴避,远近肃然。”
《隋书·百官志上》:“皇太子以下,其在宫门行马内违法者,皆纠弹之。”
《元典章·刑部九·侵盗》:“御史臺、按察司纠弹之官,知而不举者与犯人同罪。”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盖信 莫公 素学,必不妄相纠弹,故深自引咎也。”

国语辞典

纠弹[ jiū tán ]

⒈  纠正、弹劾官吏的罪状。也作「纠劾」。

《旧五代史·卷一一五·周书·世宗本纪二》:「御史台官,任处宪纲,是击搏纠弹之地。」

英语to censure, to denounce, to impeach

分字解释


※ "纠弹"的意思解释、纠弹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像岳飞那样兢兢业业献身抗金事业的人,确实并无什么把柄,可资以纠弹。


AI解释


词语“纠弹”的意思:

“纠弹”是一个汉语词汇,原指纠举弹劾,即对官员的过失或罪行进行检举和弹劾。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指纠正错误或批评不良现象。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未收录“纠弹”一词,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解释。

出处:

“纠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修传》:“修纠弹不避贵宠,权贵皆患之。”

同义词:

纠劾、弹劾、纠举、弹纠

反义词:

庇护、包庇、纵容、姑息

相关词语:

弹劾、纠察、弹劾、弹劾权、纠察权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纠弹”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提及历史上的一个事件,即唐代名臣魏征因纠弹唐太宗李世民而闻名。魏征曾多次弹劾李世民,指出其过失,因此被誉为“忠臣”。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勇于纠弹不正之风,维护党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