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旒

词语解释
九旒[ jiǔ liú ]
⒈ 亦作“九斿”。亦作“九游”。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星名。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亦作:九斿九游。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九斿”。亦作“九游”。
⒉ 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
引《礼记·乐记》:“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
《管子·小匡》:“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旂。”
《文选·张衡<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轕。”
李善 注引《说文》曰:“斿,旍施流也。”
《宋书·礼志五》:“皇子为王,锡以此乘,故曰王青盖车。皆左右騑驾,五旂,旂九旒,画降龙。”
⒊ 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
引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九旒之冕,散耀垂文;华组之缨,从风纷紜。”
《通志·器服一》:“唐 依 周 礼制……皇太子衮冕白珠九旒,诸臣衮冕青珠九旒。”
⒋ 星名。
引《史记·天官书》:“三曰九游。”
张守节 正义:“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天子之兵旗,所以导军进退,亦领州列邦。”
国语辞典
九旒[ jiǔ liú ]
⒈ 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
引《礼记·乐记》:「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参旗九旒,从风飘扬。」
⒉ 古代冠冕上的九串垂珠。
引《文选·曹植·七启》:「九旒之冕,散耀垂文;华组之缨,从风纷纭。」
分字解释
※ "九旒"的意思解释、九旒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九旒”:
意思:古代指皇帝或官员的冠冕上的九条彩带,也指带有九条彩带的冠冕本身。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九旒”条目解释为:九旒,天子冠饰也。古代皇帝的冠冕上装饰有九条彩带,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出处:
“九旒”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巾车》:“天子之旒,九旒。”
同义词:
九旒帽、九旒冠
反义词:
无具体反义词,但与之相对的概念可以是“无旒”或“素冠”。
相关词语:
皇冕、龙袍、玉带、旒冕、九旒冠服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九旒”作为一个较为古老的词语,并没有广泛流传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在古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皇帝或贵族戴有九旒冠冕的形象。
造句:
在古代宫廷的庆典上,皇帝头戴九旒冠冕,身穿龙袍,气宇轩昂地巡视着臣民,彰显着无上的皇权。
相关词语
- jiǔ xiē九些
- jiǔ èr九二
- jiǔ zhāng九章
- jiǔ jié biān九节鞭
- jiǔ jié pú九节蒲
- jiǔ jié lí九节狸
- èr jiǔ二九
- jiǔ bǎi九百
- jiǔ jié zhàng九节杖
- shí èr liú十二旒
- jiǔ zhāng lǜ九章律
- jiǔ yí九嶷
- jiǔ xíng九刑
- jiǔ liè九列
- dà jiǔ zhōu大九州
- jiǔ gōng九功
- jiǔ xīng九星
- jiǔ gū kè九姑课
- jiǔ jīng九茎
- shí jiǔ十九
- jiǔ líng九龄
- jiǔ lóng九龙
- jiǔ chéng gōng九成宫
- chóng jiǔ重九
- bǎi liù yáng jiǔ百六阳九
- jiǔ hé九河
- shuāng jiǔ双九
- jiǔ qiān suì九千岁
- shǔ jiǔ数九
- huáng jiǔ黄九
- jiǔ yī bā shì biàn九一八事变
- shí qīn jiǔ gù十亲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