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楮

词语解释
刻楮[ kè chǔ ]
⒈ 语本《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后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引证解释
⒈ 象,指象牙。后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引语本《韩非子·喻老》:“宋 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唐 黄滔 《刑部郑郎中启》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诲以磨铅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鼓吹续音》:“仍自为八句题其后云:……半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
分字解释
※ "刻楮"的意思解释、刻楮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刻楮”的意思:
“刻楮”是一个汉语词汇,古时候指刻在木简或竹简上的文字,也就是指书写在木简或竹简上的文章或文字。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刻楮”的解释为:“刻,雕刻也。楮,竹简也。刻楮,谓刻字于竹简之上。”
出处:
“刻楮”一词的出处较为广泛,多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如《史记》、《汉书》等。
同义词:
刻简
刻竹
竹简
反义词:
涂鸦
涂抹
涂写
相关词语:
竹简
木简
文字
书写
文献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刻楮”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的“刻舟求剑”故事。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讲述了一个人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当船移动后,他仍然在原来的地方寻找剑,寓意着不知变通,与“刻楮”中的“刻”字有相似之处。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花了几天时间,将那篇论文刻在了一整张刻楮上,准备在学术会议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