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书

词语解释
刻书[ kè shū ]
⒈ 刻版印书。
引证解释
⒈ 刻版印书。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引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
周祖谟 《<鉅宋广韵>前言》:“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
国语辞典
刻书[ kè shū ]
⒈ 刊行书籍。中国刻书,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
分字解释
※ "刻书"的意思解释、刻书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刻书”的意思:
“刻书”指的是用雕版或活字印刷术来印刷书籍的行为。在古代,由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刻板或活字来印刷书籍,这样可以大量复制文本,传播知识。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刻书”可能被解释为使用雕版印刷技术来制作书籍的过程。
出处:
“刻书”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印刷术发展之后,这一行为非常普遍。具体出处没有确切的文献,因为它是与印刷术一起出现的历史行为。
同义词:
雕版印刷
印书
版刻
刻印
反义词:
碑拓
捕影
剪贴
手抄
相关词语:
雕版
活字
印刷术
版本
文献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关“刻书”的典故或故事并不多见,因为它是一个与古代印刷技术相关的词语。但是,可以想象的是,在古代,许多文人雅士都通过刻书来传播知识,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趣闻轶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明代学者宋应星刻书《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各种工艺技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词语
- shí kè时刻
- jiǎng gàn dào shū蒋干盗书
- pò tǐ shū破体书
- hòu hàn shū后汉书
- yī kè一刻
- hàn shū汉书
- wǔ sè shū五色书
- wú shí wú kè无时无刻
- děng shēn shū等身书
- shēn kè深刻
- shū jì书记
- shǒu shū手书
- shí shí kè kè时时刻刻
- shī kè诗刻
- jiào kē shū教科书
- jiāo shū教书
- lóng cǎo shū龙草书
- kè shí刻石
- shòu shū受书
- piàn kè片刻
- bā tǐ shū八体书
- shū fáng书房
- shí nián shū十年书
- shū kù书库
- yí shū遗书
- kè kǔ刻苦
- tú shū图书
- jué mìng shū绝命书
- shū mù书目
- shí kè石刻
- shū fǎ书法
- zhǐ cǎo shū纸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