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蛮夷戎狄蛮夷戎狄的意思
mánróng

蛮夷戎狄


拼音mán yí róng dí
注音ㄇㄢˊ 一ˊ ㄖㄨㄥˊ ㄉ一ˊ

繁体蠻夷戎狄

蛮夷戎狄

词语解释

蛮夷戎狄[ mán yí róng dí ]

⒈  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国语·周语中》:“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於是乎致武。”
《荀子·正论》:“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以一介的寒士,做到一国的丞相,公卿大夫,农工商贾,皂隶台舆,蛮夷戎狄,什么样的人,差不多我都看过了。”

国语辞典

蛮夷戎狄[ mán yí róng dí ]

⒈  古时对四方异族的总称。

《国语·楚语上》:「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中国所不能用也。」

分字解释


※ "蛮夷戎狄"的意思解释、蛮夷戎狄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蛮夷戎狄”是中国古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泛称,常用于指代那些文化、习俗与中原汉族不同的部族或国家。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反映了古代汉族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未直接收录“蛮夷戎狄”这个词语,但根据其组成部分的解释,可以理解为:

蛮:指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性格粗犷。

夷:指东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习俗奇异。

戎:指西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尚武。

狄:指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性情凶猛。

出处:

“蛮夷戎狄”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等。

同义词:

异族

外邦

外夷

反义词:

中原

本土

相关词语:

四夷

边疆

异域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蛮夷戎狄”是古代用语,与网络故事或现代典故的联系较少。不过,在现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有时会以这个词语为背景,创造一些故事情节。

造句:

古代皇帝派遣使者出使四方,以安抚蛮夷戎狄,维护国家的边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