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àoshí

庙食


拼音miào shí
注音ㄇ一ㄠˋ ㄕˊ

繁体廟食

庙食

词语解释

庙食[ miào shí ]

⒈  谓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

引证解释

⒈  谓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

《史记·滑稽列传》:“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能信於 南海 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
元 傅若金 《题张齐公祠》诗:“自古英雄须庙食,精灵何待《楚词》招。”

国语辞典

庙食[ miào shí ]

⒈  有功者死后祀之于庙,称为「庙食」。

《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优孟传》:「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

分字解释


※ "庙食"的意思解释、庙食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庙食”的意思:

“庙食”原指在庙宇中祭祀时,供奉给神祇的食品。后引申为指死后得到祭祀或纪念的人,其精神或形象被供奉在庙宇中,犹如享用庙宇中的食物一样。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庙食”条目的解释为:“庙食,祭神之食也。又言庙中食,谓祭神之后,以余食分赐人者。”

出处:

“庙食”一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祭之,以为庙食。”这里的“庙食”指的是祭祀时供神的食物。

同义词:

祭食、祭品、供品

反义词:

废弃、遗忘

相关词语:

庙宇、祭祀、神像、香火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庙食”的一个网络故事是关于一位民间英雄的故事。据说这位英雄在世时为民除害,死后被当地百姓供奉在庙中,成为了守护神。每年庙会时,都会有大量的信徒前来祭拜,希望得到英雄的庇佑。这个故事反映了“庙食”一词背后的信仰和崇拜。

用这个词语造句:

这位英勇的将军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丰功伟绩仍被后人传颂,如今他的英灵已被供奉在庙中,成为了一座受人敬仰的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