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bào

民报


拼音mín bào
注音ㄇ一ㄣˊ ㄅㄠˋ

民报

词语解释

⒈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前身是《二十世纪之支那》。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主要撰稿人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宋教仁、章炳麟等。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立宪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曾被日本政府查封。共出二十六期。另有《天讨》等增刊。

分字解释


※ "民报"的意思解释、民报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今年5月中旬,西安市率先举行了为乡镇机关招考公务员的工作,允许农民报考,一时间西安市郊区农民奔走相告,前往者中,青年农民有近1500名。

2.小市民报纸为争取更多读者和煽情主义结下不解之缘,对谋杀、*情、负面消息特感兴趣。

3.我国人民对日本*子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义愤填膺,决心为死难人民报仇雪恨。

4.剿匪除霸,为人民报仇雪恨。

5.看到朝鲜人民房屋被烧,亲人惨死的情景,志愿军战士个个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决心以消灭侵略者的实际行动为朝鲜人民报仇雪恨。

6.剿匪除霸,为人民报仇雪恨。

7.看到朝鲜人民房屋被烧,亲人惨死的情景,志愿军战士个个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决心以消灭侵略者的实际行动为朝鲜人民报仇雪恨。

8.看到朝鲜人民房屋被烧,亲人惨死的情景,志愿军战士个个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决心以消灭侵略者的实际行动为朝鲜人民报仇雪恨。

9.我国人民对日本*子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义愤填膺,决心为死难人民报仇雪恨。

10.我国人民对日本*子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义愤填膺,决心为死难人民报仇雪恨。


AI解释


词语“民报”的意思:

“民报”原指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发布的官方报纸,后也泛指由民间主办的报纸。在近现代,特指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舆论阵地。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民”字有“众”、“庶”等义,而“报”字则有“告”、“说”之意。所以“民报”在字典中的解释可能为:民众的言论或公告。

出处:

“民报”的出处较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但最著名的是指1906年9月16日创刊于日本东京的《民报》,由孙中山发起,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同义词:

报纸、公报、刊报、通讯等。

反义词:

无确切反义词,但可对应为“禁报”、“封锁消息”等。

相关词语:

读者、编辑、印刷、发行、新闻、舆论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民报”一词在网络上有许多相关的故事和典故,如“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民报》的创刊号”等。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是,1912年孙中山在《民报》上发表《民族主义》一文,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指导。

造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但《民报》依然在许多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