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běn

民本


拼音mín běn
注音ㄇ一ㄣˊ ㄅㄣˇ

民本

词语解释

民本[ mín běn ]

⒈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⒉  民间的奏本。

引证解释

⒈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金灿然 《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与展望》:“过分的估计了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民本’的意义。”

⒉  民间的奏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苏州 民渐被循良,惜其去任,值上南巡,相约具民本保留。”

分字解释


※ "民本"的意思解释、民本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由于农民本身理财能力和投资能力偏弱,即使给得多一些也难免坐吃山空,更何况当前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严重偏低。

2.一个网民本想买“麻将作弊器”骗别人的钱,自己却被网上骗子骗了钱。

3.不过,他以抗清为终身职志,鼓吹夷夏大防的民族思想,张扬重民轻君的民本学说,故与时政颇多抵触,甚遭清廷嫌忌,著作屡被禁毁。

4.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与“官本位”并行不悖的是“民本思想”,如《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5.由于农民本身理财能力和投资能力偏弱,即使给得多一些也难免坐吃山空,更何况当前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严重偏低。


AI解释


词语“民本”的意思:

“民本”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以民众的利益为根本,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种政治理念。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解释“民本”的条目,因为“民本”不是一个独立的汉字,而是由“民”和“本”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词组。不过,“民”在康熙字典中被解释为“众也,庶也”,即指普通大众;“本”则解释为“草木之根”,引申为事物的根本。

出处:

“民本”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原文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

同义词:

民众利益、民意、民望、民情、民生

反义词:

民害、民怨、民不聊生

相关词语:

民为邦本、以人为本、为民请命、民脂民膏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民本”这个概念在历史上被多次提及,尤其是在明清两代的儒家思想中。一个与“民本”相关的典故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这段话强调了个人利益与道义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民本思想。

用这个词语造句:

我国古代的明君都深知“民本”之道,他们注重民生,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