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bīng

民兵


拼音mín bīng
注音ㄇ一ㄣˊ ㄅ一ㄥ
词性名词

民兵

词语解释

民兵[ mín bīng ]

⒈  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人民武装组织。也称其成员。

militia,people’s militia;

⒉  古时称列入兵籍,平日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召入伍的农民。

引证解释

⒈  古时指乡兵,列入兵籍,有事则征召入伍。

《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董璋 閲集民兵,皆剪髮黥面,復於 剑门 北置 永定关,布列烽火。”
《玉海》卷一三九引《庆历兵录》:“凡军有四:……四曰民兵,农之徤而材者籍之,闕者輒补,岁一閲焉。”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可速招募民兵, 亮 自教之,可以待敌。”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公文》:“御边非参用民兵,不可习其地利,知贼虚实。”

⒉  指民间组织的武装。

⒊  今指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人民武装组织。亦指这种组织的成员。

邵子南 《地雷阵》:“组织民兵,他当了武委会主任,又改为中队长。”
邵子南 《地雷阵》:“吃罢饭, 李勇 就到中队部去,集合民兵,整理爆炸工具。”

国语辞典

民兵[ mín bīng ]

⒈  由人民组织而成的武装部队。平时将军事教育实施于民间,使国民具有一定的军事知识及技能,遇战时组织起来编成部队,担任战斗任务,称为「民兵」。

《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临敌则驱民兵在前,名曰『敢死队』,贼势浩大。」

英语people's militia, militia, militiaman

德语Miliz, Volksmiliz (S)​, Milizionär, Milizsoldat (S)​

法语milice, armée de milice

分字解释


※ "民兵"的意思解释、民兵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 这几位干部都是行伍出身,带民兵搞训练绝对没问题!

2.最壮大的什叶派民兵马赫迪军遵守停火协议,民兵暴力大幅下降。

3.韩美丽变本加厉,带着基干民兵到处割尾巴,并要求牛大胆起带头作用,先把自家祖坟上的三棵枣树给割了。

4.在华北行军途中,自己背着沉甸甸的胶泥,稍有闲隙就修改圆雕《民兵》的草稿。

5.后来被公安部队和民兵武装合围在他的老巢叶家岔时,也不思悔过,负隅顽抗,最终被击毙。

6., 这几位干部都是行伍出身,带民兵搞训练绝对没问题!

7.去冬今春以来,全省共组建4个民兵师,71个民兵造林专业队参加各地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饮露餐风,奋战崇山峻岭。

8.甲乙两村的民兵守望相助,盗贼从此再也不敢侵扰了。

9.沈品生当即到葫芦岛,寻求定海县国民兵团抗敌自卫第四大队的缪凯运的帮助。

10., 战斗期间,组织的民兵、担架队、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儿童团共400多人,在1小时内奔赴前沿为战斗服务。


AI解释


词语“民兵”的意思:

民兵是指依法组织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成员,他们是国家的预备役武装力量,通常由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组成。民兵在国防建设和维护社会治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对“民兵”这一词语的解释,因为“民兵”是近现代才出现的词语,而康熙字典编纂于清朝康熙年间,收录的是古代汉字及其解释。

出处:

“民兵”一词的出现较晚,没有确切的历史出处,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役制度,即民间组织的地方武装力量。

同义词:

群众武装、预备役、自卫队、地方武装等。

反义词:

正规军、职业军等。

相关词语:

武装部、国防动员、军事训练、人民战争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许多关于民兵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其中一些可能被网友广泛传播。例如,一些民兵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展现了民兵的职责和担当。

网络故事示例:

“汶川地震时,许多民兵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投入救援,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民兵’的真正含义。”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民兵们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民兵应有的英勇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