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

民德


拼音mín dé
注音ㄇ一ㄣˊ ㄉㄜˊ

民德

词语解释

民德[ mín dé ]

⒈  民众的道德。

⒉  指有德之人。

⒊  犹民力。

引证解释

⒈  民众的道德。

《书·君奭》:“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
《论语·学而》:“曾子 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严复 《<原富>按语》七二:“此谓合众可,谓之民主不可。何则?以其有奴婢故也。又以知民主之制,乃民智最深民德最优时事。”

⒉  指有德之人。

《楚辞·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朱熹 集注:“言皇天神明,无所阿私,观民之德,有圣贤者,则置其辅助之力,而立以为君也。”

⒊  犹民力。

《墨子·节用上》:“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废,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国语辞典

民德[ mín dé ]

⒈  人民的道德。

《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分字解释


※ "民德"的意思解释、民德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法国尼斯附近的阿马塔,发现了一间棚屋遗迹,时间上可追溯至民德冰期时期,或公元前450000至380000年。


AI解释


词语“民德”的意思:

“民德”指的是民众的道德品质或道德规范。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人民普遍具有的良好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民德”可能被解释为民众的道德行为或道德规范,强调民众的道德修养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

出处:

“民德”这个词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它是一个汉语词汇,经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在儒家经典中。

同义词:

民风

社风

风俗

道德

礼仪

反义词:

邪恶

道德败坏

淫乱

恶行

相关词语:

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

公德心

道德规范

道德修养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没有特定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民德”直接相关,但“民德”的概念常常与古代的圣贤故事或历史事件相联系,如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民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用这个词语造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民德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通过教育、法律和道德引导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