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ín dīng
注音ㄇ一ㄣˊ ㄉ一ㄥ
⒈ 旧指壮丁。
⒈ 旧指壮丁。
引《宋书·沉攸之传》:“元嘉 二十七年, 索勇 南寇,发 三吴 民丁, 攸之 亦被发。”
《南齐书·王敬则传》:“民丁无士庶皆保塘役。”
《陈书·世祖纪》:“日者凶渠肆虐,众军进讨,舟舰输积,权倩民丁,师出经时,役劳日久。”
《明史·兵志三》:“闽 浙 苦 倭,指挥 方谦 请籍民丁多者为军。”
词语“民丁”:
意思:指旧时对成丁(即成年男子)的称呼,常用于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指可以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收录“民丁”一词,但根据其释义,可以推测“民丁”可能是由“民”和“丁”两个字组合而成,“民”指人民,“丁”指成年男子,因此“民丁”可能是指成年男子中的普通百姓。
出处: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小司徒》,“民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
同义词:丁男、丁口、丁壮、壮丁等。
反义词:老弱病残等。
相关词语:成丁、壮年、兵丁、丁税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由于“民丁”一词较为冷门,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每家每户都要上报民丁数目,以供国家征兵之用。
注:由于“民丁”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以上造句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