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luán

鸣銮


拼音míng luán
注音ㄇ一ㄥˊ ㄌㄨㄢˊ

繁体鳴鑾

鸣銮

词语解释

鸣銮[ míng luán ]

⒈  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

引证解释

⒈  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

《文选·班固<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
李善 注:“《周礼》曰:巾车掌玉輅,以鑾和为节。 郑玄 曰:鑾在衡,和在軾,皆以金铃也。”
吕延济 注:“鑾,车上铃也。”
唐玄宗 《早渡蒲津关》诗:“鸣鑾下 蒲坂,飞旆入 秦中。”
《宋史·仪卫志二》:“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
元 王士熙 《次霍状元接驾韵》:“词苑恩波供染翰,秋风岁岁候鸣鑾。”

国语辞典

鸣銮[ míng luán ]

⒈  天子王公出行。

唐·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分字解释


※ "鸣銮"的意思解释、鸣銮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AI解释


词语“鸣銮”的意思:

“鸣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古代帝王或贵族出行时,随行人员所乘的车马发出的铃声。銮是古代车铃的一种,因此“鸣銮”常用来形容帝王或高级官员的出行。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鸣銮”的解释为:銮,古者天子、诸侯、大夫、士之车,皆设銮铃,以节行步。鸣銮,即车铃之声也。

出处:

“鸣銮”这个词语的出处并不特指某一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而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描述。

同义词:

同义词有“鸣金”、“击鼓”、“鸣钟”等,这些都是古代战争中或重要场合使用的信号。

反义词:

反义词可能包括“静寂”、“无声”等,表示没有发出声音或声响。

相关词语:

相关词语有“銮驾”、“銮铃”、“车马”等,都与古代车铃或帝王出行有关。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鸣銮”的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帝王出行的场景,如《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巡游天下时,车马鸣銮,威风凛凛。

用这个词语造句:

皇帝驾临,銮铃叮当,百姓夹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