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kùn

民困


拼音mín kùn
注音ㄇ一ㄣˊ ㄎㄨㄣˋ

民困

词语解释

民困[ mín kùn ]

⒈  民众的困苦。

⒉  民众困厄。

引证解释

⒈  民众的困苦。

《逸周书·酆保》:“五祥:一君选择,二官得度,三务不舍,四不行赂,五察民困。”
清 吴伟业 《杂感》诗之一:“闻道朝廷罢 上都,中原民困尚难苏。”

⒉  民众困厄。

《史记·宋微子世家》:“岁饥民困,吾谁为君!”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李同 曰﹞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钟磬自若。使 秦 破 赵,君安得有此?使 赵 得全,君何患无有?”

分字解释


※ "民困"的意思解释、民困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张问陶倡捐谷700石,以煮粥施赈,但杯水车薪,难解民困。


AI解释


词语“民困”的意思:

“民困”是指民众生活困苦,经济困难,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资源。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困”字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是“困,穷也。从人从口,口亦声。一曰病也。一曰穷也。”因此,“民困”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民众生活穷困,处于困境。

出处:

“民困”这个词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出处,它是由“民”和“困”两个词组合而成的,用来描述民众的困境。

同义词:

民不聊生

生灵涂炭

资困民艰

灾荒民困

反义词:

安居乐业

国泰民安

富足康宁

丰衣足食

相关词语:

民生

经济困难

社会保障

粮食问题

税收负担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没有特定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民困”直接相关,但“民困”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例如,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经常描绘封建社会的民困现象,如《水浒传》中描述的农民起义,就是由于官逼民反,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用这个词语造句:

由于连续的旱灾和战乱,整个地区陷入了民困,许多家庭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