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ín sòng
注音ㄇ一ㄣˊ ㄙㄨㄥˋ
繁体民訟
词语“民讼”的意思:
“民讼”是指民间因财产、婚姻、继承等民事纠纷而提起的诉讼。它特指由普通民众之间的民事纠纷引起的诉讼,与官方的官讼相对。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民讼”的解释为:“民之诉讼也。民,庶人也。讼,争也。谓民间之争端也。”
出处:
“民讼”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民之欲善,民之恶恶,民之好恶,民之民讼,皆在吾一人。”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孔子的一段话,反映了当时民间纠纷的普遍性。
同义词:
民诉、民间诉讼、民事纠纷
反义词:
官讼、官方诉讼、行政纠纷
相关词语:
民事、民事诉讼、法院、律师、原告、被告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民讼”在网络上并没有特别著名的典故或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常常与民间纠纷、法律诉讼等相关联。例如,一些关于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等的故事,都可以被称为“民讼”的案例。
用这个词语造句:
由于“民讼”通常指的是具体的民事纠纷案例,以下是一个示例句子:
“这位老邻居因为土地纠纷,已经向法院提起民讼,希望得到公正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