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

纳谏


拼音nà jiàn
注音ㄋㄚˋ ㄐ一ㄢˋ

繁体納諫

纳谏

词语解释

纳谏[ nà jiàn ]

⒈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⒉  向君主进谏。

引证解释

⒈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国语·晋语八》:“纳諫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諫如响,任贤勿疑。”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諫为圣。”
《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諫如流。”
《清史稿·高宗纪》:“锦县 生员 金从善,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諫施德,忤旨,论斩。”

⒉  向君主进谏。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 吉 遂 又数纳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废。”

国语辞典

纳谏[ nà jiàn ]

⒈  接受规劝、谏言。

《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北史·卷二三·于栗䃅传》:「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分字解释


※ "纳谏"的意思解释、纳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唐太宗虽然懊恼,却不敢怪罪魏征,因为他太想做好一个能纳谏的贤君,只好不再玩小鸟了。

2.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纳谏如流,使得唐朝国运蒸蒸日上,唐太宗更是成为一代有为之君。

3.箴言13:18,“如果你闭塞旁听必定穷困耻辱;如果你善于纳谏,将会得到尊重”。


AI解释


词语“纳谏”的意思:

纳谏是指接受别人的规劝或建议,通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决策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勇于改正错误。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对“纳谏”的详细解释,但可以推测,“纳”有接受、采纳之意,“谏”有规劝、劝告之意,合起来即指接受规劝。

出处:

“纳谏”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典籍,如《史记》、《汉书》等,其中记载了许多皇帝或官员纳谏的故事。

同义词:

接纳忠言

虚心听取

征求意见

反义词:

拒绝忠言

自以为是

坚持己见

相关词语:

忠言逆耳

勇于改正

虚怀若谷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纳谏的故事,如唐太宗李世民纳谏、汉武帝纳谏等。在网络故事中,可以参考一些现代领导或公众人物接受建议、改正错误的例子。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提高决策质量,公司领导特别强调要广开言路,积极纳谏,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