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èi

配给


拼音pèi jǐ
注音ㄆㄟˋ ㄐ一ˇ

繁体配給

配给

词语解释

配给[ pèi jǐ ]

⒈  配售;分配。

allocation; ration;

引证解释

⒈  调配给予。

《晋书·郭默传》:“若疆埸有虞,被使出征,方始配给,将卒无素,恩信不著,以此临敌,少有不败矣。”
《宋书·刘穆之传》:“高祖 疑 长民 难独任,留 穆之 以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

⒉  将紧缺的生活必需品定量分配给消费者。分收费或无偿两种,收费的也称“配售”。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八回:“因为敌人的维持村完全实行配给,货物都集中到他的合作社里,价钱特别贵,老百姓买东西还受限制,一家一月只配给一盒洋火、半斤油、三尺布。一人一月二两盐。”

国语辞典

配给[ pèi jǐ ]

⒈  按照需要、规定量所供给的货物。有收费和不收费两种。

如:「军人享有政府按月的配给。」

⒉  按照规定的数量和价格售给消费者。也作「配售」。

分字解释


※ "配给"的意思解释、配给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队员们总是湿漉漉的,而且总是体力不支,有些时候还饥肠辘辘,因为吃的东西都是c类配给品冷餐。

2.尽管空运物资数量在1943年10月达到了月度8632吨的顶峰,但其中至少有一半都分配给了陈纳德。

3.倘若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无法汇集在一起、科学分配给不同的团队,那么产生缓滞的效率,就无法对待长眠地下的地震牺牲者。

4.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崎岖、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5.我们不得不适应这一现实:历史乃是万神殿的反映,它的活动既非道德又非不道德。它既不惩恶又不报善。因为它不是根据正义而是根据力量。它总是把胜利分配给有权势者,任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般说来,在世俗事务上它总是替为非作歹者撑腰。茨威格

6.法官对分配给自己处理的案件,依据严格的法律程序,不受干预地作出自己的判决,以及此判决一经在程序意义上发生效力,则获得不可动摇的确定性,凡此种种,都是在西方法治原理中天经地义的道理。

7.他常要长途跋涉地远征,吃定量配给的军粮,要风餐露宿,还要面对战争和死亡的威胁。

8., 分电器的第二个作用是通过分火头、旁电极和辅助线路,将高压电流准时地分配给相应的火花塞。

9.他常要长途跋涉地远征,吃定量配给的军粮,要风餐露宿,还要面对战争和死亡的威胁。

10.他常要长途跋涉地远征,吃定量配给的军粮,要风餐露宿,还要面对战争和死亡的威胁。


AI解释


词语“配给”的意思:

配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 指按计划或规定分配给个人或单位一定数量的物资、食品等。

2. 指分配、安排。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收录“配给”一词,但根据其组成部分“配”和“给”的含义,可以推测其大意。其中,“配”有配合、分配之意,“给”有给予、赠送之意。因此,“配给”在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涉及分配、赠送等方面的内容。

出处:

“配给”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物资分配。

同义词:

分配、分配制、分配方式、供应、分派、分拨等。

反义词:

集中、统购统销、垄断、囤积居奇等。

相关词语:

配给制、配给券、配给站、配给店、配给所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物资短缺,我国实行了严格的配给制度。在这个背景下,有许多关于配给的故事。比如,一位老人为了给孩子买到一双鞋子,每天都要提前排队,历经艰辛。这个故事反映了配给制度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造句:

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政府实行了严格的配给制度,居民们每月只能领到有限的粮食和布票。

例句:

为了应对疫情期间的物资短缺,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配给措施,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