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ánwén

骈文


拼音pián wén
注音ㄆ一ㄢˊ ㄨㄣˊ

繁体駢文
词性名词

骈文

词语解释

骈文[ pián wén ]

⒈  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也叫骈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rhythmical prose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引证解释

⒈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 汉 魏。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 南北朝,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 唐 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南北朝 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国语辞典

骈文[ pián wén ]

⒈  文体名。对散文而言,字句骈俪,注重声色藻绘,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正格。参见「骈体文」条。

分字解释


※ "骈文"的意思解释、骈文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其用四六体写成的祭文,形式华美、声情并茂,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祭文成为骈文诸体中最富情采个性的一种体式。

2.汉赋从它产生之初起就与骈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赋是最便于产生并容纳骈俪的土壤,因此,汉赋是骈文之一体。

3., 两篇的语言都没有引经据典,都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没有骈文俪句,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理趣盎然。


AI解释


词语“骈文”:

意思:骈文是指古代汉语中一种以对仗工整、声韵协调、辞藻华丽为特点的文体。它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直至唐宋仍很流行。骈文通常采用骈偶(即对仗)的手法,每句或每联都由两个对仗的词组或句子构成。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对“骈”字的解释为“并也,对也”,对“文”字的解释为“错采也,华藻也”。因此,骈文在这里指的是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的文章。

出处:骈文最早见于汉代,如《文选》收录了许多骈文名篇。

同义词:骈偶、骈语、对文

反义词:散文

相关词语:骈赋、骈俪、骈散相间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由于骈文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关于骈文的典故和故事较多,但网络上的具体故事可能不如其他文学体裁那样广为人知。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的毕业论文以一篇骈文的形式呈现,字字珠玑,句句工整,赢得了老师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