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剃


拼音pī tì
注音ㄆ一 ㄊ一ˋ

披剃

词语解释

披剃[ pī tì ]

⒈  指出家为僧尼。因出家时须按佛教戒律剃除须发、身披袈裟,故称:披剃为僧。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披鬀”。削发出家。

《景德传灯录·志闲禅师》:“姓 史氏,幼从 柏巖禪师 披剃,二十受具。”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买葬》:“我当初早披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日免艰辛。”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视鬼》:“遂披剃为僧,至今尚在。”
苏曼殊 《题<拜伦集>》诗序:“予早岁披鬀,学道无成,思维身世,有难言之痛!”

国语辞典

披剃[ pī tì ]

⒈  出家。根据佛教戒律,僧尼出家,须剃头发,披上袈裟,故称为「披剃」。

明·高明《琵琶记·第二四出》:「我当初早批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晚免艰辛。」

分字解释


※ "披剃"的意思解释、披剃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 1981年,父母遂其志,至嵩山礼少林寺方丈行正长老为师,披剃出家,旦暮依侍,亲炙师教,锤炼有年,慧行俱进。

2.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

3.惟有许宣情愿出家,礼拜禅师为师,就雷峰塔披剃为僧。


AI解释


词语“披剃”的意思:

“披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剃除头发,出家为僧或道士的行为。通常用于形容人剃发为僧或道士的过程。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披”有“剃”的意思,“剃”指用刀或剪子刮去毛发,因此“披剃”合起来即指剃去头发。

出处:

“披剃”这个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出现,其具体出处难以追溯,因为它是佛教和道教中常见的词汇。

同义词:

出家

剃度

断发为僧(只针对僧侣)

反义词:

还俗

持发(保持头发,不剃)

相关词语:

僧侣

道士

佛门

道观

出家修行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披剃”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联想到的是古代许多文人士子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解脱,选择剃度为僧的故事。比如唐代诗人杜甫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其中提到“披剃头陀志,安禅非俗情”,表达了他对佛教生活的向往。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年轻时曾有过披剃为僧的念头,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继续世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