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


拼音pú sà
注音ㄆㄨˊ ㄙㄚˋ

繁体菩薩
词性名词

菩萨

词语解释

菩萨[ pú sà ]

⒈  佛家语。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

Bodhisattva;

⒉  泛指佛。

Buddha;

⒊  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儒林外史》

Buddhist idol;

⒋  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a kindhearted person;

引证解释

⒈  佛教名词。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 释迦牟尼 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

⒉  指人们崇拜的神灵偶像。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有两个小菩萨名‘包公老爷’者,被一个老年农民抢去了,他说:‘莫造孽!’”

⒊  比喻心肠仁慈的人。

《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
《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捨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
夏衍 《克农同志二三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

国语辞典

菩萨[ pú sà ]

⒈  佛教用语。梵语 bodhisattva的音译,全名为「菩提萨埵」,意译作觉有情。其义有二:一、专指成佛前的悉达多太子。二、指具备自利、利他的大愿,追求无上觉悟境界,并且已证得性空之理的众生。菩萨所觉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罗汉之上。

《修行本起经·卷下》:「菩萨见此众生品类,展转相吞,慈心愍伤,即于树下得第一禅。」
《佛说十地经·卷二》:「菩萨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乐已,为欲救拔一切有情,转更访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
《初刻拍惊案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使夫妻得相见。」

⒉  尊称乐善好施的好人。

《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广东家里,他家亲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谢了老爷的恩典;又都磕小的头,叫小的是『菩萨』。」

分字解释


※ "菩萨"的意思解释、菩萨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一百十一、所谓潮音寺,寓意有观音菩萨庇护,潮水到来也只有化为梵音,消于无形。

2., 听你的口气就好像我们现在被你踩在脚下一样,要听你的摆布?你现在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竟然还有心情说笑。

3.殿内供有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两侧铸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变化多端。

4., “度娘”不仅态度好,百问不厌,有求必应,还免收“挂号费”,活脱脱一个“菩萨再世”。

5.他老年得子,烧了多少高香,求了多少菩萨才生了这么一个儿子,如今竟然被一个小小的丫头追着打,他能不心疼吗?“爹,快救我,快救我啊!”。

6.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7.,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清净菩萨身上所披的雪白细纱,皆用珍珠粉勾勒纱纹线条,精心描绘出蛛丝般微妙的衣饰细节,颇具“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范。

8.当然,宣讲的大抵是劝善惩恶、哀怨动人的故事,还有菩萨的本生经等。

9.寺内佛菩萨像雕塑精湛,宝相庄严,数百年来,香火不断。

10.一张胖乎乎的脸蛋,两串弯弯的眉毛;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个小巧的鼻子;一对菩萨耳,一个肉嘟嘟的小嘴巴;在嘴巴下面还有一个圆鼓鼓的双下巴。双手胖乎乎的,十指有短又粗,真可爱。


AI解释


词语“菩萨”:

意思:

“菩萨”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教中的修行者,特别是那些达到一定境界、具有慈悲心肠的修行者。在佛教中,菩萨是佛的候补者,他们愿意帮助众生脱离苦海,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菩萨”的解释较为简略,通常不会单独对“菩萨”进行解释,而是在相关的佛教词条中提及。

出处:

“菩萨”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如《大乘起信论》、《妙法莲华经》等。

同义词:

菩提萨埵

菩提心

佛子

反义词:

烦恼

恶业

相关词语:

佛教

寺庙

修行

普渡众生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菩萨显灵”是网络上常见的佛教传说,通常讲述的是菩萨为了帮助某个人或某个社区而显现神迹的故事。

造句:

在古老的寺庙里,信徒们虔诚地祈祷,希望能得到菩萨的庇佑,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安宁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