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é

启蛰


拼音qǐ zhé
注音ㄑ一ˇ ㄓㄜˊ

繁体啟蟄

启蛰

词语解释

启蛰[ qǐ zhé ]

⒈  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今称“惊蛰”。

⒉  谓惊起蛰伏过冬的动物。

引证解释

⒈  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今称“惊蛰”。

《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
孔颖达 疏:“《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其《传》曰:‘言始发蛰也。’”
杨伯峻 注:“启蛰犹今言惊蛰, 宋 王应麟 所谓‘改启为惊,盖避 景帝 讳。’至 汉 行太初历,改惊蛰在雨水后,为 夏 正二月节气,古之惊蛰在雨水前,为 夏 正正月之节气。”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不藉》:“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

⒉  谓惊起蛰伏过冬的动物。

骆鹏 《寄怀师农》诗:“风高尚有南飞雁,龙伏曾无启蛰雷。”

国语辞典

启蛰[ qǐ zhí ]

⒈  虫类冬日蛰伏,至春复出。

⒉  惊蛰的旧称。参见「惊蛰」条。

分字解释


※ "启蛰"的意思解释、启蛰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当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古称“启蛰”,天气开始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AI解释


词语“启蛰”的意思:

“启蛰”是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属于春季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3月5日或6日。这个节气标志着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大地开始复苏,气温逐渐升高。在民间,人们认为这是春天来临的象征。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启蛰”的解释为:“启,开也;蛰,冬眠也。启蛰,谓春气至,蛰虫始苏也。”

出处:

“启蛰”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礼记·月令》中的记载,这是一部古代的历书,详细记录了每个月的气候、物候、农事等。

同义词:

启蛰的同义词有“春分”、“惊蛰”、“开蛰”等。

反义词:

启蛰的反义词有“闭蛰”、“冬眠”等。

相关词语:

与“启蛰”相关的词语有“春雷”、“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等。

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启蛰”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春季万物复苏的景象,如春天里的农耕文化、赏花活动等。

用这个词语造句:

随着“启蛰”节气的到来,大地披上了绿装,一片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