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

词语解释
三摩地[ sān mó dì ]
⒈ 三昧。
引证解释
⒈ 三昧。
引《楞严经》卷六:“彼佛教我,从闻思脩,入三摩地。”
宋 向子諲 《南歌子·韩公圭近有提举广东市舶之命因赋是词》:“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
国语辞典
三摩地[ sān mó dì ]
⒈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梵语samādhi的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也作「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引《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乱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
分字解释
※ "三摩地"的意思解释、三摩地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如果你是在你的前世达成第一种三摩地,在这一世你生下来就几乎是一个佛。最后一世是一个绝对的被动性,它就只是观照。
2.奥修亲自设计他的三摩地,并让他的追随者来这里静心.
3.这世界是个学习的机会,很多现象看起来是很矛盾的——有限的时间是学习永恒的一个机会,身体是一个学习无身体的机会,从物质我们学习意识心灵,从性我们学习到三摩地。
AI解释
词语“三摩地”是佛教用语,其意思是“正定”、“三昧”,指的是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是修行者通过静坐、观想等方法达到的一种心无杂念、精神集中的境界。
康熙字典解释:
三摩地,音mó dì,梵语 samādhi 的音译,指禅定、静坐、冥想等修行状态。
出处:
“三摩地”源于梵文“samādhi”,在佛教经典中广泛使用,如《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
同义词:
正定、禅定、三昧、定境、静虑
反义词:
散乱、杂念、躁动、纷扰
相关词语:
禅宗、修行、打坐、禅修、梵音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三摩地”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在佛教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修行者达到三摩地境界的故事。例如,古代高僧通过禅坐达到三摩地,从而获得智慧,解决世间烦恼。
造句:
在禅修的过程中,他终于达到了三摩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平和。
相关词语
- sān sān zhì三三制
- sān mù三木
- bāo yī dì胞衣地
- sān zhì三至
- sān bǎi三百
- sān shēn diàn三身殿
- dì mǔ地亩
- dì chǎn地产
- èr sān二三
- cǎo dì草地
- huáng tǔ dì黄土地
- dì qū地区
- sān shēn三身
- shàn dā dā dì讪答答地
- sān guó yǎn yì三国演义
- dì fāng zhì地方志
- dì shì地市
- dì lǐ guǐ地里鬼
- jù yuè sān bǎi距跃三百
- sān nián bì三年碧
- sān fāng三方
- sān mín zhǔ yì三民主义
- shè huì dì wèi社会地位
- dì tǔ shé地土蛇
- sān guó三国
- sān jié三节
- běi dì北地
- guì tǔ dì跪土地
- sān bǎi qián三百钱
- zhí mín dì殖民地
- sān lǐ wù三里雾
- zhì dì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