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三摩地三摩地的意思
sān

三摩地


拼音sān mó dì
注音ㄙㄢ ㄇㄛˊ ㄉ一ˋ

三摩地

词语解释

三摩地[ sān mó dì ]

⒈  三昧。

引证解释

⒈  三昧。

《楞严经》卷六:“彼佛教我,从闻思脩,入三摩地。”
宋 向子諲 《南歌子·韩公圭近有提举广东市舶之命因赋是词》:“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

国语辞典

三摩地[ sān mó dì ]

⒈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梵语samādhi的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也作「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乱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

分字解释


※ "三摩地"的意思解释、三摩地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如果你是在你的前世达成第一种三摩地,在这一世你生下来就几乎是一个佛。最后一世是一个绝对的被动性,它就只是观照。

2.奥修亲自设计他的三摩地,并让他的追随者来这里静心.

3.这世界是个学习的机会,很多现象看起来是很矛盾的——有限的时间是学习永恒的一个机会,身体是一个学习无身体的机会,从物质我们学习意识心灵,从性我们学习到三摩地。


AI解释


词语“三摩地”是佛教用语,其意思是“正定”、“三昧”,指的是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是修行者通过静坐、观想等方法达到的一种心无杂念、精神集中的境界。

康熙字典解释:

三摩地,音mó dì,梵语 samādhi 的音译,指禅定、静坐、冥想等修行状态。

出处:

“三摩地”源于梵文“samādhi”,在佛教经典中广泛使用,如《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

同义词:

正定、禅定、三昧、定境、静虑

反义词:

散乱、杂念、躁动、纷扰

相关词语:

禅宗、修行、打坐、禅修、梵音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三摩地”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在佛教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修行者达到三摩地境界的故事。例如,古代高僧通过禅坐达到三摩地,从而获得智慧,解决世间烦恼。

造句:

在禅修的过程中,他终于达到了三摩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