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国

词语解释
三十六国[ sān shí liù guó ]
⒈ 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
引证解释
⒈ 指 汉 时 西域 诸国。大部在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境内。
引《汉书·西域传序》:“西域 以 孝武 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餘,皆在 匈奴 之西, 乌孙 之南。”
王先谦 补注:“三十六国者:婼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扜弥、渠勒、于闐、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龟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⒉ 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上述国名,出自传闻,无可考。但后世小说如《西游记》《镜花缘》等,多沿袭之。
引《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 ;自西南至东南方,有 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 ;自东南至东北方,有 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 ;自东北至西北方,有 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
分字解释
※ "三十六国"的意思解释、三十六国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三十六国”通常指的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当时存在的36个较大的诸侯国。这个词语反映了中国古代诸侯分裂、割据的历史状态。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解释“三十六国”,但是根据该时期的文献记载,可以推测其含义。康熙字典可能没有收录这一词条,因为它更侧重于解释常用词汇和成语。
出处:
“三十六国”的概念源于《史记》等古代史书,特别是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有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记载。
同义词:
战国七雄、诸侯割据、分封制等。
反义词:
统一、中央集权等。
相关词语:
战国、诸侯、列国、分裂、割据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三十六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在网络上有许多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历史故事、游戏、漫画等,如《秦时明月》、《战国策》等作品。
造句: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十六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这个造句,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六国”这个词语所描绘的是一个战乱频繁、诸侯割据的历史场景。
相关词语
- guó yǒu国有
- sān sān zhì三三制
- sān mù三木
- guó zhōng zhī guó国中之国
- guó mín国民
- sān zhì三至
- sān bǎi三百
- sān shēn diàn三身殿
- guó huì shān国会山
- guó dū国都
- èr sān二三
- shí èr zǐ十二子
- shí èr十二
- guó yōu国忧
- wáng guó王国
- shí èr shǔ十二属
- shí èr céng十二层
- shí fēn十分
- zhōng huá mín guó中华民国
- shí èr gōng十二宫
- shí èr mén十二门
- shí èr kè十二客
- sān shēn三身
- fù guó负国
- guó cè国策
- guó yǔ国语
- shí èr mài十二脉
- chì tǔ guó赤土国
- sān guó yǎn yì三国演义
- sān guó yǎn yì三国演义
- mín guó民国
- guó mín xìng国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