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三司使三司使的意思
sānshǐ

三司使


拼音sān sī shǐ
注音ㄙㄢ ㄙ ㄕˇ

三司使

词语解释

⒈  官名。唐代中期以后,设户部、度支、盐铁等使,分管租赋、财政收支及盐铁专卖,合称三司。公元926年唐明宗委宰相统领三司。930年正式设三司使。北宋沿袭。1082年职掌归入户部尚书。

国语辞典

三司使[ sān sī shǐ ]

⒈  唐代大狱,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共同审案,称为「三司推事」,也称为「大三司使」;其次以侍御史、刑部郎中、大理寺司直接审讯,称为「三司受事」,也称为「小三司使」。二者合称为「三司使」。

分字解释


※ "三司使"的意思解释、三司使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三司使”指的是古代中国官职名,指管理财政的三个司(度支司、户部司、盐铁司)的长官的合称。在明清时期,三司使是中央财政部门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收支。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三司使”的解释较为简略,大意是指负责财政的三个司的长官。

出处:

“三司使”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具体文献资料较多,如《宋史·职官志》中就有关于三司使的记载。

同义词:

三司长官

财政大臣

反义词:

相关词语:

度支使

户部使

盐铁使

财政部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关于“三司使”的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皇帝通过设置三司使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豪强对财政的掌控。

造句:

明代的张居正通过整顿财政,使三司使的职责更加明确,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