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à

歃辞


拼音shà cí
注音ㄕㄚˋ ㄘˊ

繁体歃辭

歃辞

词语解释

歃辞[ shà cí ]

⒈  歃血时宣读的盟词。

引证解释

⒈  歃血时宣读的盟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夫 臧洪 歃辞,气截云蜺。”

分字解释


※ "歃辞"的意思解释、歃辞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歃辞”的意思:

“歃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誓言或咒语,含有发誓的意思。它常用于描述在重大事件或仪式中,人们立誓或发誓的情景。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收录“歃辞”这一词汇,但从字义来看,“歃”通常指用口蘸酒或水后,向天或神灵等方向洒出,以示发誓或祭祀,而“辞”则有言辞、誓言之意。因此,“歃辞”可以理解为蘸酒或水发誓的言辞。

出处:

“歃辞”一词的出处较为广泛,可以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记载中找到。如《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中都有类似用法的例子。

同义词:

誓词、咒语、盟言、誓言

反义词:

背誓、食言

相关词语:

歃血、歃酒、盟誓、誓约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歃辞”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举一个与古代誓言相关的例子。《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时,歃血为盟,誓言同心协力,共创大业。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勇士们在歃辞之后,义无反顾地投身战场,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誓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