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

词语解释
十二因缘[ shí èr yīn yuán ]
⒈ 亦作“十二缘起”。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十二缘起”。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缘起,构成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即出离生死而证得涅槃。
引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梁京师释保志》:“上尝问 誌 云:‘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 誌 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广位而出无明;十二因缘,自普济而登彼岸。”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深知十二缘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际的本质。”
国语辞典
十二因缘[ shí èr yīn yuán ]
⒈ 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
德语Bedingtes Entstehen (Sprachw)
分字解释
※ "十二因缘"的意思解释、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十二因缘”:
意思:
“十二因缘”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因果循环的十二个环节,是佛教解释生命轮回和因果报应的理论。它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描述了从无明产生,到生命轮回,再到死亡的过程。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因缘”的解释为:“因,缘,皆谓所由之故也。因,原也;缘,因也。因者,因由也;缘者,缘由也。”
出处:
“十二因缘”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佛教的经典,如《佛说十二因缘经》等。
同义词:
因缘、因果、轮回、业力等。
反义词:
无因果、无轮回等。
相关词语:
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业障、解脱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十二因缘”在网络上常被引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在网络故事中,有时会以“十二因缘”为线索,讲述一个人物的命运轮回和成长过程。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佛教徒看来,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十二因缘”的制约,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打破轮回的束缚,达到涅槃的境界。
相关词语
- yī xīn wú èr一心无二
- èr shī二师
- èr mǎ二马
- èr bān二班
- èr bǎi èr二百二
- èr bǎi wǔ二百五
- èr sān二三
- èr dīng二丁
- èr fēi二妃
- èr fú二伏
- èr shì二世
- yāo èr幺二
- shí èr zǐ十二子
- shí èr zǐ十二子
- èr zhōng二中
- èr chuán二传
- shí èr十二
- shí èr十二
- zài èr再二
- wú yuán wú gù无缘无故
- tiào èr shén跳二神
- yī fēn wéi èr一分为二
- yán yuán延缘
- sū èr苏二
- shí èr shǔ十二属
- shí èr shǔ十二属
- èr dài二代
- shí èr céng十二层
- shí èr céng十二层
- shí fēn十分
- shí èr gōng十二宫
- shí èr gōng十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