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īláng

施琅


拼音shī láng
注音ㄕ ㄌㄤˊ

施琅

词语解释

⒈  清代大将。字尊侯,福建晋江人。初为郑芝龙部将,顺治初年降清。1683年率军攻灭台湾郑氏政权。建议在台驻兵屯守,以防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被采纳。封靖海侯。

国语辞典

施琅[ shī láng ]

⒈  人名。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英语Shi Lang (1621-1696)​, Chinese admiral who served und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法语Shi Lang

分字解释


※ "施琅"的意思解释、施琅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张伟眼看众人都有嫌憎施琅之意,施琅也垂头丧气,便执意将施琅拉回自宅,摆上酒席,自与施琅两人共饮。


AI解释


词语“施琅”:

意思:施琅(Shī Láng),字尊侯,号琢公,清朝初年著名的军事将领。他是施琅家族的杰出代表,因其在统一台湾、收复台湾方面的功绩而闻名。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未收录“施琅”一词,但根据其历史背景,可以推测其解释为“清朝初年著名将领,以收复台湾有功”。

出处:《清史稿》、《施氏宗谱》等。

同义词:施尊侯、施琢公、施将军等。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从反面理解为叛将、败将等。

相关词语:施琅家族、施琅府、施琅庙、施琅碑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施琅收复台湾的故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被赞誉为民族英雄。其中,施琅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面对重重困难,始终坚定信念,最终成功收复台湾,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造句:施琅将军的英勇事迹,不仅为我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也激励着无数后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